第7章 河渠书:古代水利那些事儿
    一、探寻《史记?河渠书》的独特身世

    咱都知道《史记》那可是歷史界的“超级巨星”,而《史记?河渠书》呢,就像是《史记》这部“豪华巨著”里一颗独特的明珠,藏著古代水利的大秘密。它在《史记》里排行第二十九,属於“八书”之一。这“八书”就好比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篇章,专门记录礼仪、音乐、历法这些重要事儿,而《河渠书》呢,独独聚焦水利,一骑绝尘。

    司马迁为啥要写这么一篇《河渠书》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脱不了干係。西汉那时候,农业可是国家的“命根子”,水利工程又直接影响著农业收成。就像现在的高科技產业一样重要,水利在古代那可是重中之重。而且,黄河动不动就发脾气,洪水泛滥成灾,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稳定。司马迁想著,得把这些治水的事儿、水利工程的发展都记录下来,给后世子孙留个参考,也算是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了。

    就这么著,《史记?河渠书》诞生了,它一头扎进歷史的长河,从大禹治水开始讲起,一直说到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跨度长达近两千年,就像一部精彩的歷史纪录片,把古代水利的发展歷程展现在我们眼前。那这里面都藏著哪些有趣又震撼的故事呢?別急,咱们接著往下看。

    二、治水传奇的开篇:大禹的高光时刻

    说起古代治水,大禹那可是当仁不让的“治水界顶流”。在远古时期,黄河就像个任性的“熊孩子”,动不动就发大水,洪水肆虐,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房子被衝垮,庄稼也被淹没,人们只能往高处逃命,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这时候,大禹临危受命,扛起了治水的大旗。他可不像他爹鯀,光知道用土来堵水,结果越堵水患越严重。大禹脑子一转,想出了疏导的办法,带著大伙开挖水道、疏通河道,让洪水乖乖地流入大海。为了治水,大禹那是吃尽了苦头,在外面一待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敬业楷模”。第一次路过家门,就听见妻子生孩子痛苦的呻吟和婴儿的哭声,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可他怕耽误治水,咬咬牙就走了;第二次路过,儿子在妻子怀里向他招手,工程正紧张呢,他也就挥挥手打个招呼,又继续赶路;第三次路过时,儿子都十几岁了,跑过来拉他回家,他摸摸儿子的头,说水还没治好,没空回家,又匆匆离开了。

    大禹治水的范围那叫一个广,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像现在的河南、山东等地,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跡。他还划分了九州疆界,开通九州道路,修筑湖泊堤岸,估测山脉走势,这一系列操作,简直就是古代的“超级工程”。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大禹终於成功了,洪水被制服,河水乖乖地流入大海,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禹治水的成功,那影响可太深远了。从实际层面来说,他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让老百姓有了安稳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生產的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化层面来讲,他的故事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身上那种舍小家为大家、勤劳智慧、勇於奋斗的精神,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以说,大禹治水开启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先河,让后世的人们明白了水利对於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三、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大爆发

    大禹治水后,过了老长一段时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可是水利工程的“黄金年代”,各种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个比一个厉害。

    先说秦国的都江堰,那可真是个“超级大工程”。公元前 256年,秦昭襄王大手一挥,派李冰去当蜀郡太守。李冰到了蜀郡一看,这岷江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一到雨季就发大水,把周围的老百姓害惨了。李冰心想,这可不行,得治治它。於是,他带著儿子李二郎,还有一帮子民工,沿著岷江岸开始实地考察。这考察过程可不容易,又是爬山又是涉水的,就跟探险似的。经过一番研究,李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要把岷江的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来灌溉农田,一部分排到外江去,这样既能防洪又能灌溉,简直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李冰带著大伙开始修建都江堰。这工程难度可不小,光是凿开玉垒山就费了老鼻子劲。那时候可没有什么高科技工具,全靠人力一点一点地凿。李冰灵机一动,想出了个“火烧水浇”的办法,先用大火把岩石烧得滚烫,然后再浇上冷水,岩石就会热胀冷缩,裂开了。就靠著这股子智慧和毅力,他们终於凿开了玉垒山,开出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取名叫“宝瓶口”。接著,他们又在江心用竹笼装满卵石,堆成了一个分水堰,形状像个鱼头,所以叫“鱼嘴”。鱼嘴把岷江的水一分为二,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內江则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灌溉那里的农田。后来,为了控制內江的水量,李冰又修建了飞沙堰。飞沙堰的作用可大了,当內江的水位过高时,洪水就会漫过飞沙堰,流到外江去,这样就能保证內江灌区的安全。而且,飞沙堰还有排沙的功能,能把江水中的泥沙排到外江,避免泥沙淤积在宝瓶口。

    都江堰建成后,效果那叫一个显著。成都平原从此告別了水患和旱灾,变成了“天府之国”,粮食產量蹭蹭往上涨,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都江堰不仅造福了当时的百姓,还一直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发挥作用,堪称水利工程界的“常青树”。

    再说说魏国的西门豹治鄴,那也是一段传奇故事。西门豹被派到鄴县当县令,一到那儿,就发现这地方冷冷清清的,老百姓都穷得叮噹响。他找了些当地的老百姓一打听,好傢伙,原来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这河伯娶媳妇可太荒唐了,当地的三老、廷掾和巫婆勾结在一起,每年都要从老百姓家里挑一个漂亮姑娘,说是要嫁给河伯。他们收了老百姓的钱,却只拿出一小部分给河伯娶媳妇,剩下的都进了自己的腰包。那些被选中的姑娘,就只能坐在装饰好的床蓆上,被扔进漳河里,活活淹死。老百姓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被选中,只能带著女儿远走他乡,这鄴县也就越来越荒凉了。

    西门豹一听,这还了得,必须得治治这些坏蛋。到了河伯娶媳妇的那天,西门豹也去了河边。他一看那被选中的姑娘,故意说:“这姑娘长得不咋好看啊,麻烦大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我们再找个漂亮的,过几天送过去。”说完,就让手下把大巫婆扔进了漳河里。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大巫婆怎么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再派个小徒弟去催催。”於是,又把一个小巫婆扔了下去。就这样,他一连扔了三个小巫婆和一个三老。那些廷掾和豪绅们嚇得脸色苍白,纷纷跪在地上求饶。西门豹说:“看来河伯把他们留下了,我们也別等了,都散了吧。”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提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不光破除了迷信,还带著老百姓们修建了漳水十二渠,引漳河水灌溉农田。这工程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们都觉得太辛苦,不太愿意干。西门豹就说:“老百姓们可以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但不能和他们商量事情的开头。现在你们虽然觉得辛苦,但以后你们的子孙后代会感谢我的。”事实证明,西门豹说得没错。漳水十二渠建成后,鄴县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们也过上了好日子。西门豹也因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秦国的郑国渠,这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战国末期,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韩国离秦国最近,首当其衝。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为了削弱秦国的实力,想出了一个“疲秦之计”。他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去秦国,建议秦国修建一条水渠,引涇水东注洛水,灌溉农田。这工程可不小,韩桓惠王想著,秦国要是把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修水渠上,就没时间和精力来攻打韩国了。

    郑国到了秦国,把修渠的计划一说,秦王嬴政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事啊,既能发展农业,又能改善民生,就同意了。於是,郑国就开始主持修建水渠。这一修就是十年,工程浩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就在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秦国发现了郑国的间谍身份。秦王嬴政气得火冒三丈,要杀了郑国。郑国却不慌不忙地说:“我一开始確实是带著间谍的任务来的,但这条水渠要是修成了,对秦国也是有好处的。它能灌溉大量的农田,让关中地区变成肥沃的土地,秦国也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秦王嬴政一听,觉得有道理,就饶了郑国,让他继续把水渠修完。

    郑国渠建成后,果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引涇水灌溉了四万多顷的土地,让关中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的粮仓,粮食產量大幅提高。秦国也因为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国力大增,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韩国的“疲秦之计”反倒成了秦国的“强秦之策”。

    四、大汉风云:汉武帝与水利那些事儿

    到了汉武帝时期,那可是大汉王朝的“高光时刻”,国力强盛得不行。汉武帝这人,野心勃勃,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不仅在军事上把匈奴打得落流水,在水利方面也是干劲十足,搞了不少大工程。

    先说漕渠,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当时,从关东运粮食到长安,主要靠渭水漕运。可渭水这脾气不太好,河道弯弯曲曲的,水还时大时小,漕运一趟得六个月时间,太费事儿了。大司农郑当时一看,这可不行,得想个办法。於是,他就给汉武帝提了个建议,说咱可以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水沿著南山而下,一直通到黄河。这样一来,漕运路程能缩短到三百多里,而且渠道笔直,水流平稳,三个月就能到长安。而且,这渠还能灌溉沿途一万多顷的农田,简直是一举两得。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立马就同意了。

    说干就干,汉武帝派齐人水工徐伯去勘察设计,规划定线。徐伯这人也是个厉害角色,带著人在野外风餐露宿,仔细测量地形、水位,忙得不可开交。规划好后,汉武帝又徵调了数万人开始施工。这工程可不容易,工人们拿著简单的工具,挖土、运土,一点一点地开凿渠道。经过三年的努力,漕渠终於建成了。这漕渠一开通,效果立竿见影。漕运时间大大缩短,粮食运输效率提高了不少,每年运到长安的粮食也从汉初的数十万石增加到了元封年间的 600万石。而且,沿途的农田得到了灌溉,粮食產量蹭蹭往上涨,老百姓们都乐开了。

    还有龙首渠,这渠的开凿过程也是充满了挑战。有个叫庄熊羆的人向汉武帝上书,说临晋的百姓想挖一条渠引洛水,灌溉重泉以东的一万多顷盐硷地。要是这渠修成了,那盐硷地就能变成高產田,亩產可达十石。汉武帝一听,这么好的事儿,干!於是,他就调发了一万多人去开渠,从徵引洛水到商顏山下。可这工程刚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商顏山这地方的土质疏鬆,要是按常规方法在地面上挖渠道,那渠岸肯定会倒塌,工程根本没法进行。这可把大家给难住了。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有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井渠法。什么是井渠法呢?就是先在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挖一口竖井,然后再在井下把这些竖井打通,形成一条地下渠道。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渠岸倒塌的问题,而且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这方法听起来简单,可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工人们得在井下一点一点地挖掘,还要保证竖井之间的连通。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全靠人力,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龙首渠终於修好了。虽然通水的地方有限,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首创的井渠法可是意义重大。后来,井渠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在甘肃、新疆一带的乾旱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坎儿井就是在井渠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说,龙首渠为中国水利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漕渠和龙首渠,汉武帝时期还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水利灌溉网络,让关中地区的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粮食產量大幅提高,为大汉王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瓠子堵口事件。公元前 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洪水像脱韁的野马一样,向东南方向奔涌而去,衝进了巨野泽,又泛入泗水、淮水,淹了十六郡,那场面,简直是惨不忍睹。老百姓们的房子被衝垮,庄稼被淹没,只能四处逃命,哭声、喊声一片。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派汲黯、郑当时率领十万人去堵口。可这黄河水太凶猛了,堵了好几次,刚堵住就又被冲开了,这可把大家给急坏了。

    这时候,丞相田蚡站出来说话了。这田蚡可不是个好东西,他的封地鄃在黄河以北,黄河决口改道后,他的封地反而免受洪水之灾。为了自己的私利,他竟然对汉武帝说:“江河决口那都是天意,不是人力能强行堵塞的,就算堵住了,也不一定符合天意。”汉武帝一听,觉得有道理,再加上当时汉朝正和匈奴打得热火朝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堵口的事儿就这么被搁置下来了。

    这一搁置就是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黄河水泛滥不止,梁楚之地的老百姓可遭了殃,连年受灾,粮食颗粒无收,很多人都饿死了。直到公元前 109年,汉武帝去泰山封禪,回来的路上看到黄河决口的惨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意识到,再这么下去可不行,必须得把黄河决口堵住。於是,他就派汲仁、郭昌率领数万人去堵口,自己也亲自来到堵口现场指挥。

    为了表示对河神的敬畏,汉武帝在堵口前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把白马和玉璧沉入河中,祈求河神保佑堵口成功。然后,他命令群臣及隨从官员自將军以下,都要背负柴薪,填塞决口。当时东郡的老百姓都以草为炊,柴薪很少,汉武帝就下令砍伐淇园的竹子,做成楗来堵塞决口。大家齐心协力,不分昼夜地干,那场面,真是感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决口终於被堵住了。汉武帝高兴坏了,为了纪念这次堵口的成功,他在堵口处修建了一座宫殿,取名叫宣房宫。这次瓠子堵口意义重大,它不仅解决了黄河泛滥的问题,让梁楚之地的老百姓重新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还体现了西汉王朝强大的国力和中央集权的力量。从此以后,黄河回归故道,两岸地区的农业生產得到了恢復和发展,西汉社会经济也迎来了最鼎盛繁荣的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些工程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后世產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

    五、《史记?河渠书》里的水利智慧

    从《史记?河渠书》里这些精彩纷呈的治水故事和水利工程中,我们能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那真是闪闪发光,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那创造力简直拉满。就拿河道分洪来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懂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把黄河水道一分为二,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小水势。这就好比是给狂奔的野马套上了韁绳,让它乖乖听话。这种分洪的方法,不仅在当时有效缓解了黄河洪水的压力,也为后世的防洪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后来的人们在面对洪水时,很多都会借鑑这种分洪的办法,通过开挖分洪道、修建分洪闸等方式,把洪水的力量分散,从而保护沿岸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再说井渠技术,这可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黑科技”。在修建龙首渠的时候,由於要穿越商顏山,这山土质疏鬆,按常规方法挖渠道,渠岸老是崩塌。古代的工匠们灵机一动,发明了井渠法。他们先在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挖一口竖井,然后再在井下把这些竖井打通,形成一条地下渠道。这就像是在地下打造了一条秘密通道,让水能够顺利地流过去。井渠法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渠岸崩塌的问题,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在乾旱地区特別实用。后来,这项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在甘肃、新疆一带得到了广泛应用,坎儿井就是在井渠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得不说,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就能让水利工程跨越千山万水,造福更多的人。

    除了这些具体的工程技术,《史记?河渠书》还体现了古人对水利规律的深刻认识。他们知道水的特性,懂得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地形、水情来设计和修建水利工程。就像都江堰,李冰父子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势,巧妙地设置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工程设施,让岷江的水能够合理地分配,既防洪又灌溉。这种对水利规律的把握,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那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得来的。

    古人还明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人力、物力、財力,还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那些水利工程,哪一个不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这些工程建成后,对农业生產、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古人也很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確保水利工程能够长期有效地运行。

    《史记?河渠书》里的这些水利智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產。它们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產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时候,依然能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史记?河渠书》的深远影响

    《史记?河渠书》的意义,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歷史的天空中闪耀著独特的光芒,对后世產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

    先来说说对后世水利建设的指导意义。《河渠书》里记载的那些水利工程,像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等,可都是后世水利工程建设的“教科书”。后世的水利专家们在规划和修建水利工程时,常常会从这些古代工程中汲取灵感。就拿都江堰来说,它那巧妙的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的设计,直到今天都让人拍案叫绝。后世在修建类似的水利工程时,很多都会借鑑都江堰的这种设计理念,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水情,合理地进行工程布局,以达到防洪、灌溉、供水等多种目的。还有井渠法,在乾旱地区特別实用。后世在甘肃、新疆等地修建坎儿井的时候,就参考了《河渠书》中记载的井渠法。可以说,《河渠书》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让水利工程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河渠书》更是价值连城。它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把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时期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歷程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这对於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各个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以及这些工程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郑国渠的修建让关中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的粮仓,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水利工程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繫。而且,《河渠书》还记载了很多治水人物的事跡,像大禹、李冰、西门豹、郑国等,这些人物的治水精神和智慧,也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文化传承方面,《河渠书》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所体现的水利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关乎著人们的生活和生產,还蕴含著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內涵。古人在治水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种理念,通过《河渠书》传承下来,影响著后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河渠书》里那些治水英雄的故事,也成为了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勤劳、奉献的象徵。这些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史记?河渠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古代水利世界的大门。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了解到水利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