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平准书:古人的財富经
    一、歷史的“经济密码本”——《史记?平准书》

    嘿,各位歷史迷们!今天咱要打开一本藏在歷史深处的“经济密码本”——《史记?平准书》。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就像是司马迁偷偷塞给后人的一个大礼包,里面装著汉朝那些不为人知的经济秘密。

    你想想,我们平常看歷史,不是帝王將相的传奇故事,就是金戈铁马的战爭场面。但《史记?平准书》却独闢蹊径,聚焦於经济领域,给我们展现了汉朝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从汉初的经济大崩溃,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大变革,这里面的故事比小说还精彩。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理解汉朝歷史的新大门,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赚钱、钱,国家又是如何管理经济的。准备好一起揭开这段有趣的歷史了吗?

    二、汉初经济大崩溃:从“穷得叮噹响”到“慢慢回血”

    话说刘邦好不容易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可没想到,接手的竟是一个烂摊子。《史记?平准书》里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銄,作业剧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钧駟,而將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啥意思呢?就是说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接著秦朝留下来的烂摊子,男人们都去打仗了,老弱病残就负责转运粮草,大家累得半死,可国家还是穷得叮噹响。皇帝想找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都凑不齐,將相们出门只能坐牛车,老百姓家里更是穷得啥都没有。这场景,简直就是“穷到姥姥家”了。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眼睁睁看著国家就这么穷下去吧。於是,汉朝政府决定採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喘口气,好好发展生產。首先,减轻农民的负担,把田赋从秦朝的三分之二,降到了十五税一,后来汉文帝更是直接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甚至有十几年还乾脆免徵田税。这可把农民们高兴坏了,种地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除了减轻田赋,还减少了老百姓的徭役和兵役。以前秦朝的时候,老百姓不是在服徭役,就是在去服徭役的路上,一年到头都不得閒。现在好了,汉朝政府规定,男子从 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而且还可以以钱代役。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种地了。

    对商人,汉朝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措施。虽然还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也没有把商人往死里整。比如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允许商人自由经商,还降低了商人的税收。这就给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市场也慢慢活跃起来了。

    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汉朝的经济开始慢慢回血。老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粮食產量增加了,人口也开始增长。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史记?平准书》里描述当时的情况是:“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財。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瞧瞧,这就是“与民休息”政策带来的好处,国家有钱了,老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

    三、商业崛起与“钱”途之爭

    在“与民休息”的政策下,汉朝的商业开始蓬勃发展,就像一颗被埋在土里的种子,终於迎来了春天,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隨著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市场也越来越繁荣。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成为了当时的商业中心,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商业漩涡,吸引著各地的商人和货物。这些城市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用来形容当时的商业景象,再合適不过了。

    当时的商业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国內的贸易十分活跃,国际贸易也开始兴起。汉武帝时期,张騫出使西域,开闢了丝绸之路,这就像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经济大动脉,让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香料、珠宝、良马等特產。商业的繁荣,让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满,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他们的財富多到让人难以想像,“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些富商大贾的生活,简直比王侯还要奢侈。

    商业的崛起,让汉朝政府有些纠结。一方面,商业的发展確实给国家带来了不少好处,比如增加了財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商人势力的不断壮大,也让政府感到了威胁。

    商人的逐利本性,使得他们往往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他们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比如,遇到灾年的时候,粮食產量减少,商人不但不低价出售粮食,反而大量囤积,等粮食价格涨到天价的时候,再卖出去,大发国难財。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百姓的生活。

    而且,商人还大量兼併土地。他们用赚来的钱,购买大量的土地,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得不沦为佃农或者流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併的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动摇了汉朝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毕竟,在那个时代,农业可是国家的根本,农民没了土地,国家的粮食產量就会受到影响,社会也就不稳定了。

    除此之外,商人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他们有钱啊,有钱能使鬼推磨,他们通过各种手段,结交权贵,甚至干预政治,这让汉朝政府非常不爽。政府一直强调的是“重农抑商”,在他们眼里,商人就是一群不事生產、唯利是图的傢伙,怎么能让他们这么囂张呢?於是,汉朝政府和商人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钱”途之爭。政府时不时地出台一些政策,打压商人,而商人呢,则想尽办法钻政策的空子,继续赚钱。这场爭斗,贯穿了整个汉朝歷史,也对汉朝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產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財政困境与奇招频出

    汉武帝时期,那可是个充满激情与热血的时代,汉武帝一心想要开疆拓土,让汉朝的威名远扬四方。於是,他不停地发动战爭,今天打匈奴,明天征南越,后天又去收拾西域那些不听话的小国。这战爭一打起来,那可就是个烧钱的无底洞啊。

    除了战爭,汉武帝还热衷於搞各种大工程。什么修建宫殿、开凿运河、修筑长城,这些可都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今天闹个旱灾,明天发个洪水,朝廷还得拿出钱来賑灾。这么一来二去,汉朝的財政就陷入了困境,国库就像被掏空了一样,变得空空如也。

    面对財政危机,汉朝政府也是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奇招。第一个办法就是卖爵。这卖爵可不是汉武帝的首创,早在秦朝的时候就有了,汉文帝时期也搞过。汉武帝把卖爵这一招玩得更溜了,他专门设立了“武功爵”,从高到低一共有十一级,每一级都明码標价,只要你有钱,就能买到爵位。这就好比现在的游戏充值,你充的钱越多,等级就越高。

    武功爵的价格可不便宜,一级就要十七万钱,全部卖完能收入三十多万金,也就是三十多亿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这些钱可以勉强支撑西汉持续的对外战爭,让军费、行政费用和官员俸禄得以源源不断。但是,卖爵这一招也有弊端。首先,它破坏了原有的爵位制度,让爵位变得不值钱了。以前,爵位可是靠军功或者世袭得来的,那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徵。现在,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爵位,这就使得爵位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其次,卖爵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不再追求通过努力和才能来获得成功,而是想著通过钱买爵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投机取巧的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第二个办法是募民入粟。就是让老百姓把粮食运到边疆,然后根据粮食的多少授予相应的爵位或者减免罪行。这一招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边疆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也能增加財政收入。晁错就曾向汉文帝建议:“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欲民务农,在於贵粟;贵粟之道,在於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汉文帝採纳了他的建议,实行了募民入粟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政策继续沿用。

    这一政策实施后,边疆的粮食储备得到了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防的压力。同时,也让一些有钱的人有了获取爵位的途径,对於那些犯了罪的人来说,也多了一条赎罪的出路。但是,这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有钱人可以通过入粟获得爵位和减免罪行,而穷人则只能望洋兴嘆。这就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

    第三个办法是改革货幣。汉朝初期,货幣制度非常混乱,郡国可以铸造货幣,民间也可以私铸货幣。这就导致了货幣的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流通的货幣非常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货幣改革。

    建元元年(前 140年),汉武帝废除了四銖钱,推行三銖钱。建元五年,又恢復了四銖钱。元狩四年(前 119年),汉武帝为了得到诸侯王手中的金银,下令诸侯王侯宗室朝覲必须用皮幣。皮幣就是皇家禁苑中的白鹿之皮,诸侯宗族必须在皇室购买,每块鹿皮就值四十万钱。这一措施虽然增加了財源,但是却使得市场上流通的货幣更加混乱了。除了过去的四銖钱、三銖钱以外,还出现了白金(银)和皮幣。

    同年,汉武帝下令推行五銖钱,以统一各种货幣。五銖钱重量適中,製作精良,不易偽造,非常適合流通。但是,这一改革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尤其是那些私铸货幣的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鋌而走险,继续私铸货幣。为了彻底垄断货幣製造,汉武帝在元鼎四年(前 113年)设置水衡都尉,下设均输、钟官和辨铜三官。该机构主要收集全国的铜矿运往中央进行铸造。同年,汉武帝下令禁止了郡国的铸幣权。

    这次改革使得地方的铜矿资源也掌握在了中央手中,使得地方失去了私造货幣的资源,从根本上制止了偽钱的泛滥。此后,汉武帝改变了过去货幣重量和规定价值不合符的现象,並提高了货幣製造的工艺技术,使得私造货幣之人得不偿失。汉武帝的货幣改革,成功地统一了货幣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初期,由於新钱幣的推广和旧钱幣的淘汰,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动盪,不过好在汉武帝通过坚决的政策执行和有效的宣传手段,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幣制改革。

    五、经济政策背后的“大佬”们

    在汉朝这场经济变革的大戏中,有几位关键人物不得不提,他们就像是幕后的操盘手,左右著经济政策的走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桑弘羊、公孙弘和张汤。

    桑弘羊,那可是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天才,堪称汉朝的“財神爷”。他出身商人家庭,从小就对数字超级敏感,精於计算,就像自带一个超级大脑计算器。十三岁的时候,他就因为这一特长被选入宫中,成为汉武帝的侍中,从此开启了他开掛般的政治生涯。

    元狩三年(前 120年),汉武帝为了应对北伐匈奴造成的財政亏空,决定实施盐铁官营政策,桑弘羊凭藉著他对经济的敏锐洞察力和卓越的规划能力,参与到盐铁官营之事的规划中,负责“计算”和“言利”之事。这盐铁官营,可真是一步妙棋,国家垄断了盐铁的生產和销售,以前那些靠盐铁发財的大商人可就没辙了,而国家的財政收入却大幅增加,这就好比把散落在民间的財富都集中到了国家的口袋里。

    除了盐铁官营,桑弘羊还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像算緡和告緡、货幣改革、均输平准政策、酒类专卖等等,每一项都对汉朝的经济產生了深远的影响。算緡和告緡,就是向商人徵收財產税,对隱瞒不报或报而不实的,鼓励民眾告发,一经查实,被告发者的財產全部没收,告发者可获得被告发者財產的一半。这一招可把那些富商大贾给整惨了,他们的財富一下子被搜颳了不少,而国家的財政却因此充实了起来。

    货幣改革,桑弘羊建议把各郡国的铸幣权集中於朝廷,一律使用朝廷铸造的五銖钱,这就统一了货幣,让市场上的货幣流通变得有序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混乱了。均输平准政策,更是厉害,通过管理、运输租赋財物,调节物资供需和物价,保证物价平稳,既防止了商人囤积居奇,又让国家在商品流通中赚了不少钱。可以说,桑弘羊的这些经济政策,就像一套组合拳,打得富商大贾们毫无还手之力,却让国家的財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公孙弘,这位可是个官场老油条,精通儒学,擅长把儒学思想和官场事务结合起来,那一套一套的理论,说得头头是道。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特別会揣摩汉武帝的心思,每次匯报工作,都能把汉武帝哄得开开心心的,从来不会当面和汉武帝顶嘴,所以深受汉武帝的尊宠,一路高升,最后当上了丞相。

    在经济政策方面,公孙弘虽然没有像桑弘羊那样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但他在汉武帝面前,可是没少为那些经济改革政策说好话,起到了很好的“助攻”作用。他用儒家的思想为这些政策披上了一层合法合理的外衣,让那些反对的声音都弱了下去。比如说,他用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来解释盐铁官营等政策,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就很符合汉武帝的心意,也让很多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张汤,那可是个狠角色,被司马迁列入《酷吏列传》。他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特別擅长揣摩汉武帝的意图,只要是汉武帝想做的事情,他总能找到法律依据来支持。在经济改革中,张汤也是个重要的参与者,他负责制定和执行了很多经济法规,为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保驾护航。

    比如说,在推行算緡和告緡令的时候,张汤就发挥了他的“特长”,对那些偷税漏税的商人毫不留情,严厉打击。他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条文,让那些商人想钻空子都难。对於那些不服管教的商人,他更是动用各种手段,让他们乖乖听话。在审理大司农顏异反对白鹿皮幣一案时,他竟然以“腹誹”罪判处顏异死刑,这可把其他人都给嚇住了,从此再也没人敢轻易反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这些关键人物,虽然性格迥异,手段不同,但他们都在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对后世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產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经济风云与社会百態

    汉武帝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在汉朝社会激起了千层浪,对社会各阶层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也让社会矛盾和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说说贵族豪商,他们原本过著奢侈无比的生活,那日子过得比神仙还逍遥。住的是豪华的大宅子,“室庐舆服僭於上,无限度”,房子的规格、车子和衣服的样式,都敢超过他们应有的等级,完全没有一点节制。吃的是山珍海味,“钟鸣鼎食”,吃饭的时候,要敲著钟,列鼎而食,各种珍贵的食物摆满一桌。家里的奴僕成群,出行的时候,前呼后拥,威风凛凛。

    他们还热衷於囤积財物,操纵市场。“商贾以幣之变,多积货逐利”,趁著货幣变革的机会,大量囤积货物,哄抬物价,然后再高价卖出,赚取巨额利润。比如,在盐铁官营之前,那些盐商和铁商,垄断了盐铁的生產和销售,赚得盆满钵满。他们的財富多到难以想像,“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些富商大贾的生活,简直比王侯还要奢侈。

    但是,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一出台,这些贵族豪商可就遭殃了。算緡和告緡令,就像两把锋利的大刀,砍向了他们的財富。他们不得不按照规定,向国家缴纳大量的財產税,要是敢隱瞒不报,一旦被人告发,那可就惨了,財產全部没收,还要被罚去戍边。这一下,很多富商大贾的財富瞬间缩水,甚至倾家荡產。

    盐铁官营政策,更是断了他们的財路。以前他们靠盐铁生意赚得风生水起,现在国家把盐铁的经营权收走了,他们再也不能从中谋取暴利。还有均输平准政策,也让他们失去了操纵市场的机会。国家通过调节物资供需和物价,让市场变得稳定起来,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了。

    再看看普通百姓,在经济政策的影响下,日子也是过得五味杂陈。那些农民,本来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靠著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汉武帝时期,虽然农业生產有所发展,但是战爭和繁重的赋税,还是让他们不堪重负。

    为了支持战爭,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农民们要缴纳田赋、人头税、徭役税等等,各种赋税加起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而且,由於战爭的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被徵调去当兵或者服徭役,导致农田荒芜,粮食產量下降。“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財赂衰秏而不赡。”老百姓们既要为出征的人准备物资,又要承担繁重的赋税,生活变得疲惫不堪,很多人只能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逃避赋税,社会风气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差。

    不过,也有一些百姓从经济政策中得到了一些好处。比如,那些参与盐铁生產和运输的百姓,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至少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有一些人,通过卖爵和入粟拜爵的政策,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虽然这种机会很有限,但是对於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来说,也是一种希望。

    这些经济政策,也让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贵族豪商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因为財富的爭夺而日益加剧。贵族豪商们不甘心自己的財富被政府剥夺,他们想尽办法抵制经济政策,甚至和政府对抗。而政府为了推行经济政策,维护国家的利益,对贵族豪商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百姓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百姓们承受著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高。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给汉朝的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风气也变得比较开放和自由。但是,隨著经济政策的实施,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风气也变得越来越糟糕。人们变得越来越功利,为了追求財富和利益,不惜採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廉耻相冒,武力进用”,廉洁和羞耻的观念被混淆,武力和暴力被用来解决问题,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態。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