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封禪书:古代帝王的「神仙局」
    一、神秘的封禪:古代帝王的终极仪式

    在漫长的古代中国歷史中,有一个神秘而庄重的仪式,它承载著帝王们对天地的敬畏,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宣示,对国家昌盛的祈愿,这便是封禪。要是你穿越回古代,跟一位普通老百姓说皇帝要去封禪啦,那他大概率会瞪大眼睛,满脸敬畏,仿佛在听一件关乎天下命运的大事。在古代人的观念里,封禪可不是一般的祭祀活动,那可是顶级帝王才能享受的“豪华套餐”,是老天爷和人间帝王之间的一场神秘对话。

    简单来讲,封禪就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超级隆重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封”,是在泰山顶上筑土坛祭天,宣告帝王受天命,是上天认可的统治者;“禪”,则是在泰山脚下的小山上辟场祭地,感谢大地的孕育之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想想,古代帝王们站在泰山之巔,面对浩瀚苍穹,向天地诉说自己的功绩,这画面,简直霸气侧漏,满满的仪式感。

    司马迁在《史记?封禪书》里,就详细记录了这场古代帝王们的“顶级盛宴”。在他的笔下,封禪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部生动的歷史,它串联起了古代帝王们的雄心壮志、迷信思想,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对天地宇宙的朴素认知。从三皇五帝时期的传说,到秦皇汉武的霸气登场,再到唐宋帝王的虔诚演绎,封禪的故事跌宕起伏,充满了神秘色彩和传奇韵味,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古代帝王们在泰山之巔的盛大祭祀场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歷史沧桑。

    二、封禪起源:那些上古传说

    封禪这事儿,歷史老悠久了,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传说在舜帝那时候,就已经有了类似封禪的活动。舜帝这人,那可是贤能的代表,在部落里威望极高。他特別重视祭祀,每隔五年,就会来一次大巡狩。这巡狩可不简单,就像是一场大型的祭祀兼政治考察活动。

    到了泰山,舜帝先是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天仪式,烧起柴火,让那烟雾裊裊升上天空,把自己的敬意和祈求传递给老天爷。祭完天,还不算完,他又对著山川诸神一一祭拜,感谢它们的庇佑,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系列操作,虽然还没有正式叫“封禪”,但已经有了封禪的影子,那就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藉助祭祀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再后来,大禹治水,那可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拯救万民於洪水之中。他也延续了舜帝的传统,在治水成功后,也到泰山搞了一场祭祀活动。不同的是,大禹祭完天后,选择在会稽山祭地。这大概是因为大禹在南方治水,对会稽山一带感情深厚,觉得在那里祭地更有意义。这时候的祭祀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仪式,更像是一种政治宣示,告诉天下百姓,自己的统治是顺应天命的,是得到天地认可的。

    这些上古时期的封禪传说,虽然带著点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部落首领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追求。那时候,人们相信,只有得到天地的庇佑,部落才能繁荣昌盛,而首领通过祭祀活动,就像是和天地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繫,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

    三、先秦风云:封禪路上的权力角逐

    (一)秦国的崛起与祭祀演变

    秦国,这个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的诸侯国,其祭祀活动就像是一部生动的政治演变史。从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开始,秦国就踏上了一条独特的祭祀之路。秦襄公在西陲之地建立了西畤,祭祀白帝。这可不是隨便找个地方拜拜那么简单,在当时,祭祀可是一件关乎国家命运和政治地位的大事。白帝在五行中代表西方,秦襄公祭祀白帝,就像是在向天下宣告:我秦国在西方崛起了,这是上天的旨意。这一祭祀行为,不仅是对自身地位的一种確认,也是对秦国未来发展的一种期许,仿佛在藉助白帝的神力,保佑秦国在西方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秦文公继位后,继续著秦国的祭祀大业。他在鄜地设立了鄜畤,依旧祭祀白帝。这时候的秦国,虽然还不算强大,但在祭祀这件事上,却一点也不含糊。就好比一个初入江湖的小帮派,虽然势力不大,但也要通过一些仪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身份。秦文公对白帝的祭祀,就像是在告诉其他诸侯国:我秦国虽然现在还不起眼,但我也是有后台的,白帝就是我的靠山。

    到了秦宣公时期,秦国的祭祀活动又有了新变化。他设立了密畤,祭祀青帝。青帝代表东方,这一转变可大有深意。此时的秦国,已经不再满足於偏居西方,开始有了向东发展的野心。祭祀青帝,就像是在向东方的诸侯国发出信號:我秦国要东进了,你们可得小心点。这就好比一个小帮派,在西边站稳脚跟后,开始覬覦东边的地盘,通过祭祀青帝,来给自己壮胆,同时也向其他帮派示威。

    秦穆公也不甘示弱,设立了吴阳上畤,祭祀黄帝;又设立了吴阳下畤,祭祀炎帝。黄帝和炎帝,那可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秦穆公祭祀他们,明显是想提升秦国的文化地位,向天下表明秦国也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不再是那个被其他诸侯国看不起的西陲小国。这一招,就像是一个小帮派,为了提升自己的档次,开始攀附名门,说自己是某个名门大派的分支,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

    从秦襄公到秦穆公,秦国的祭祀对象不断变化,背后反映的是秦国政治地位的提升和扩张野心的膨胀。在那个动盪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逐渐崛起,走向强大的艰辛歷程。

    (二)齐桓公的封禪之梦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霸主,他的名字如雷贯耳,那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南征北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他的霸业达到巔峰时,內心开始膨胀起来,竟然做起了封禪的美梦。

    你想啊,封禪那可是帝王的专属仪式,齐桓公虽然是霸主,但说到底也只是个诸侯,他想封禪,这不是有点“僭越”了吗?但齐桓公可不管这些,他觉得自己的功绩已经和古代帝王没啥两样了,凭什么不能封禪?於是,他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管仲。管仲一听,心里就犯起了嘀咕:这可不行啊,封禪可不是闹著玩的,你一个诸侯去封禪,这不是要引起天下大乱吗?但管仲又不能直接拒绝齐桓公,毕竟齐桓公是他的主公,而且正处在兴头上,直接拒绝肯定会惹他不高兴。

    於是,管仲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齐桓公说:“主公啊,封禪可不是隨便就能举行的,那得有祥瑞出现才行。古代帝王封禪的时候,都是有各种祥瑞降临,比如凤凰、麒麟、嘉禾之类的。现在咱们齐国,这些祥瑞一样都没出现,要是贸然去封禪,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啊。”齐桓公一听,觉得管仲说得有道理,自己虽然厉害,但也不能违背天意啊。再加上当时齐国的实力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无视天下舆论的地步,所以齐桓公只好打消了封禪的念头。

    管仲这一招,既没有直接驳了齐桓公的面子,又巧妙地阻止了他的“疯狂”想法,真可谓是高情商的典范。而这件事也反映出,在当时,封禪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政治象徵,它代表著帝王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齐桓公想封禪,其实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向天下展示自己的霸主风范。但他忽略了一点,封禪可不是靠实力就能实现的,还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天下人的认可。

    (三)孔子时代的礼崩乐坏

    孔子生活的时代,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各种僭越行为层出不穷,就连祭祀这样的大事,也变得混乱不堪。季氏旅於泰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季氏,作为鲁国的大夫,按照周礼,是没有资格祭祀泰山的。只有周天子和鲁国国君才有这个权力。可季氏却不管这些,他仗著自己在鲁国的权势,竟然大摇大摆地去祭祀泰山。这在孔子看来,简直是无法无天。孔子气得不行,对他的学生冉有说:“你就不能阻止他吗?”冉有无奈地回答:“我试过了,可我根本阻止不了啊。”孔子长嘆一声,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言下之意,季氏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对泰山之神的褻瀆,连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林放都知道要遵守礼仪,季氏作为大夫,却如此肆无忌惮地破坏规矩。

    这件事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人们对礼仪的漠视。在孔子的理想世界里,社会应该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大家庭,每个人都要遵守自己的本分,不能越雷池一步。可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诸侯僭越天子,大夫僭越诸侯,整个社会就像一盘散沙,失去了原有的秩序。而封禪,作为一种最高级別的祭祀仪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神圣性和庄严性。诸侯们不再把封禪看作是与天地沟通的神圣仪式,而是当成了一种炫耀自己权势和地位的工具。

    四、秦汉大戏:封禪舞台上的主角

    (一)秦始皇的封禪之旅

    秦始皇,这位中国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皇帝,那可是个霸气十足的人物。他统一六国后,觉得自己的功绩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於是就打起了封禪的主意。在他看来,封禪是彰显自己伟大成就、巩固统治地位的绝佳方式,就像是给自己的统治贴上一张“老天爷认证”的標籤。

    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带著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启了他的封禪之旅。这队伍里,有文武大臣,有隨行侍从,那场面,简直比现在的超级巨星出行还要壮观。他们先是来到了嶧山,在山上刻石铭记秦之功业,就像是在向天下宣告:“我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可是立下了不世之功,你们都给我记住了!”这嶧山之行,就像是封禪的序曲,先热热身,为后面的重头戏做准备。

    接著,秦始皇来到了泰山脚下。他想著,封禪这么大的事儿,得讲究个仪式感,得找专业人士来操办。於是,他就召集了齐鲁之地的儒生博士 70多人,让他们来商议封禪大典的具体仪式。可没想到,这些儒生们一討论起来,就像是炸开了锅,各种说法都有,吵得不可开交。有的说,封禪得上山的时候用蒲草裹著车轮,以免伤到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的时候得扫地而祭,用蒲草做蓆子,这才显得节俭;有的说,封禪得按照古代的规矩来,一步都不能错。秦始皇一听,头都大了,这些儒生的说法不仅互相矛盾,而且大多迂腐不切实际,照他们的说法,这封禪还怎么搞?

    秦始皇一怒之下,索性不再理会这些儒生,决定自己定礼制。他带著文武大臣,开始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这一路上,那可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毕竟要在泰山这样的险峻山峰上开闢道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秦始皇可不管这些,他要的就是霸气,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他秦始皇做事,那是说一不二。

    好不容易登上了山顶,秦始皇举行了封礼,立碑颂德,向老天爷报告自己的丰功伟绩。碑文中,那是把自己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什么“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宾服”,把自己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功绩说得那叫一个详细。封完礼后,秦始皇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礼,感谢大地的孕育之恩。

    可这封禪的过程並不顺利,秦始皇在下山的时候,突然遭遇了暴风雨。一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秦始皇和他的隨从们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这可让那些被秦始皇晾在一边的儒生们找到了机会,他们开始在背后议论纷纷,说秦始皇这是不尊重上天,触怒了神灵,所以才会遭到这样的惩罚。

    秦始皇听了这些议论,心里那叫一个气啊。他本来就对这些儒生的迂腐和爭吵不满,现在又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更是火冒三丈。这也为后来的焚书坑儒埋下了伏笔,在秦始皇看来,这些儒生就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傢伙,留著他们,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惹出更多的麻烦。

    不过,不管怎么说,秦始皇的封禪还是开创了一个先例,他成为了歷史上第一个有明確记载的封禪皇帝。他的封禪活动,不仅对秦朝的统治產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帝王的封禪树立了榜样,让封禪成为了一种象徵帝王权威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仪式。

    (二)汉武帝的封禪执念

    汉武帝刘彻,那也是一位在歷史上响噹噹的人物。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把汉朝的版图扩大了好几倍,那功绩也是相当了不起。和秦始皇一样,汉武帝对封禪也有著一种特殊的执念,他觉得只有举行封禪大典,才能彰显自己的功绩,才能得到上天的认可。

    汉武帝一生八次驾临泰山,举行了六次封禪大典,这频率,在歷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他第一次封禪的时候,那场面也是相当壮观。队伍里不仅有朝廷重臣、武士,还有大量的方士。方士,就是那些自称能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在当时可是很受帝王们的追捧。汉武帝带著这么多方士去封禪,除了封禪本身的目的,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要与仙人一会,以求长生不老。

    据说,汉武帝最宠爱的王夫人因病去世后,他悲痛不已。这时候,一名朝中大臣向他推荐了方术,说一个叫李少君的方士能招魂,让他过来试一试,也许能再见一见王夫人的亡魂。汉武帝病急乱投医,竟然同意了这种做法。李少君用布仿照王夫人的影像进行剪裁併上色,在关节手脚等装上木桿,弄成了一个类似皮影戏的东西。他准备了一个帷帐,让汉武帝在远处观看,汉武帝竟然真的以为自己看到了王夫人,被这一幕惊呆了。从此,汉武帝便对李少君深信不疑,李少君多次在他耳边宣扬长生之道,再加上王夫人的死让汉武帝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他开始有了求仙长生的想法。

    李少君告诉汉武帝,想要长生,除了炼丹、炼药,还要寻仙和封禪。他说:“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禪则不死,黄帝是也。”意思就是,你要像黄帝一样长生升仙,就得与仙人见面,並且得去封禪。汉武帝听了,那是深信不疑,从此便踏上了他的求仙封禪之路。

    公元前 110年农历四月,泰山脚下出现了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正是汉武帝泰山封禪所带的人马。这次封禪,汉武帝还带了一个 10岁的孩子,那就是已逝大將军霍去病的儿子霍嬗。汉武帝带著霍嬗封禪,一方面是因为霍去病对匈奴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带著他的儿子封禪,有展示对匈奴威慑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想给霍嬗一个特殊的荣誉。

    封禪大典开始之前,队伍中的方士数量甚至达到数千人,这阵仗,简直就像是一场方士的大聚会。汉武帝满心期待著能在封禪的时候见到仙人,得到长生不老的秘诀。可结果呢,和秦始皇一样,他也没能如愿。那些方士们虽然说得天乱坠,但最终都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

    后来,汉武帝又接连五次前往泰山封禪。在这期间,他还专门修筑了泰山宫,可见他对封禪的重视程度。不过,隨著时间的推移,汉武帝对方士的话也开始產生了怀疑。特別是在经歷了欒大欺骗他的事件后,他更是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这些方士给忽悠了。欒大自称能通神仙,汉武帝对他十分信任,册封他为五利將军,还把长公主嫁给了他,又赐了万两金。结果,欒大根本就没有见到神仙,汉武帝得知自己受骗后,非常生气,不顾长公主的情面,下令杀掉了欒大。

    儘管如此,汉武帝寻仙长生的愿望还是没有完全熄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终於意识到自己“为方士所欺”,感嘆道:“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汉武帝的封禪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求仙长生愿望,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的封禪也对汉朝的政治、文化產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汉朝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五、封禪的意义:权力、信仰与歷史的交织

    封禪,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那可是有著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像是一部宏大歷史剧里的关键情节,串联起了权力、信仰与歷史的脉络。

    从政治角度来看,封禪那就是帝王们宣告统治合法性的“秘密武器”。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君权神授”,皇帝是老天爷派来管理人间的使者,而封禪就是皇帝与老天爷之间的一场“高端对话”。通过在泰山之巔举行封禪仪式,皇帝向天下百姓宣告:我能当皇帝,那是上天的旨意,我是天命所归,你们都得乖乖听我的。这种藉助天命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皇帝的权威,让百姓们对皇帝的统治更加信服。就好比现在的明星,要是得到了某个权威奖项的认可,那粉丝们对他的追捧就会更疯狂。封禪对於皇帝来说,就像是那个权威奖项,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同时,封禪也是帝王们彰显自己功绩的绝佳机会。你想想,皇帝在位期间,要是没点拿得出手的成绩,哪好意思去封禪?只有那些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皇帝,才有底气去泰山封禪。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这些伟大的帝王,都通过封禪向天下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辉煌成就。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皇帝们在泰山这个大舞台上,接受天下人的讚美和敬仰。

    再从信仰层面来说,封禪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在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有限,觉得天地间存在著一种神秘的力量,掌控著世间万物。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在古人心中更是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视为通往天界的桥樑。皇帝在泰山封禪,就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灵的崇敬,祈求它们保佑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也成为了封禪仪式的核心內涵之一。

    封禪还与古人的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在儒家思想中,“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封禪仪式正是“礼”的最高体现。封禪的过程,有著严格的礼仪规范,从祭祀的程序到祭品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封禪仪式中还蕴含著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类与自然、天地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皇帝通过封禪,与天地神灵沟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古代中国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態。

    隨著歷史的发展,封禪也在不断演变,它的背后,是社会、政治变革的深刻烙印。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秦汉时期的兴盛,再到唐宋时期的延续,封禪仪式的规模、形式和意义都在发生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政治特点、文化风貌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秦汉时期,封禪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成为了皇帝巩固统治、彰显权威的重要手段。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封禪,都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他们通过封禪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宣扬自己的功绩。而到了唐宋时期,封禪虽然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仪式,但也开始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的封禪,不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也是为了弘扬国家的文化和繁荣。

    封禪,这个古老的仪式,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祭祀活动,它是古代中国政治、信仰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它见证了歷史的沧桑变迁,承载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一把重要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