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之后,魏国的日子就像掉进了冰窟窿,越来越冷,越来越艰难。
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后,接过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魏国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在列强环伺的战国舞台上,开始了艰难的挣扎求生。
魏襄王这人,能力不咋地,还偏偏喜欢折腾。他一上台,就跟著公孙衍瞎起鬨,参与了第一次“合纵伐秦”。
公元前 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组成联军,气势汹汹地向秦国杀去。这阵仗,看起来挺唬人,可实际上,这五国各怀鬼胎,心思根本就没往一处使。
到了函谷关,秦国军队一出来迎战,联军就乱了套。各国军队都想著保存自己的实力,谁也不愿意打头阵,互相推諉扯皮。结果,秦军抓住机会,一个反击,就把联军打得屁滚尿流。魏国作为联军的一员,也损失惨重,只能灰溜溜地跑回了家。
这次合纵失败后,魏国可算是倒了八辈子霉,被秦国和齐国东西两面夹击,就像一个被夹在中间的小可怜,毫无还手之力,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夺走。
魏襄王没办法,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和魏国的一点家底,只好向秦国割地求和,放弃了合纵的想法,转而投靠秦国,玩起了连横的把戏。
可秦国那是个餵不饱的狼,哪会这么轻易放过魏国。没消停几年,又开始对魏国动手。魏襄王没办法,又只能再次割地求饶。
在这期间,魏国也不是没想过反抗,还和齐国、韩国一起搞了第二次合纵。
公元前 298年,三国联军齐心协力,经过三年苦战,还真就攻破了函谷关,逼得秦国归还了部分土地。可这点胜利,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微光,根本改变不了魏国衰落的大趋势。
公元前 296年,魏襄王带著满心的无奈和不甘,离开了这个让他操碎了心的世界。他的儿子魏昭王继位,可这魏国的情况,並没有因为换了个国君就好起来。
魏昭王在位的时候,秦国在魏冉的领导下,那是越来越猛,对魏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公元前 293年,著名的伊闕之战爆发,秦国大將白起率领秦军,把魏韩联军打得落流水,二十四万大军就这么灰飞烟灭了。这一战,对魏国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元气大伤,只能把河东四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以求暂时的和平。
可秦国哪会这么容易满足,消停了没多久,又开始进攻魏国。魏国没办法,只能继续割地求和,可就算这样,也没能阻止秦国的脚步。魏国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力越来越弱,曾经的辉煌,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式。
就在魏国被秦国欺负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机会来了。
公元前 284年,燕国的乐毅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一起攻打齐国。魏国一看,这可是个报仇雪恨的好机会,立马跟著去凑热闹,想从齐国身上捞点好处。
这一战,齐国被打得元气大伤,差点就亡国了。魏国也趁机占领了宋国故地,设了大宋郡与方与郡,勉强挽回了一点面子。
可这也只是迴光返照罢了。秦国很快就缓过神来,又把矛头对准了魏国。
公元前 283年,秦国夺取了魏国的安城,大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要不是赵、燕两国派兵来救,魏国估计当时就得凉凉。
公元前 277年,魏昭王也去世了,他的儿子魏安厘王即位。这魏安厘王上台的时候,魏国已经被秦国折腾得奄奄一息,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隨时都可能断气。
秦国可不管魏国怎么样,继续发动进攻。魏安厘王没办法,只能割地求和,可这根本没用,秦国还是不停地打。就在魏国最绝望的时候,信陵君魏无忌站了出来。
信陵君是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这人礼贤下士,广纳门客,在当时那是名声在外。他的门客遍布各国,消息十分灵通。
有一次,魏安厘王和信陵君正在下棋,突然边关传来烽火警报,说赵军入侵。魏安厘王嚇得差点把棋盘掀了,信陵君却淡定地说:“大王別怕,赵王只是在打猎,不是来打仗的。”
没过多久,消息传来,还真被信陵君说中了。魏安厘王又惊讶又害怕,问信陵君怎么知道的。信陵君说:“我在赵王身边有门客,赵王的一举一动,门客都会告诉我。”
从这以后,魏安厘王就开始猜忌信陵君,不敢让他掌握国政。
公元前 257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国围攻,形势危急。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安厘王派將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援。
可秦昭襄王放出狠话,谁敢救赵国,等我打下赵国,就先收拾谁。魏安厘王害怕了,赶紧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鄴城扎营驻防,不敢前进一步。
信陵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多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可魏安厘王就是不听。信陵君没办法,只好决定自己去救赵国。他带著门客,凑齐战车一百多辆,准备去和秦军拼命。
路过夷门的时候,信陵君去见了侯嬴。侯嬴是个隱士,信陵君对他十分敬重。侯嬴给信陵君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找魏王最宠爱的如姬帮忙。
原来,信陵君曾经帮如姬报了杀父之仇,如姬一直想报答他。侯嬴让信陵君请如姬偷出兵符,然后拿著兵符去夺取晋鄙的军队,这样就能去救赵国了。
信陵君依计行事,果然拿到了兵符。他带著兵符来到鄴城,假传魏王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心里还是怀疑,不肯交出军队。
关键时刻,信陵君的门客朱亥拿出藏在袖子里的四十斤重的铁槌,一槌就把晋鄙给砸死了。信陵君顺利接管了晋鄙的军队,选了八万精兵,向秦军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楚国也派春申君黄歇率领楚军前来救援赵国。在魏、楚、赵三国军队的內外夹击下,秦军大败,邯郸之围终於解除了。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
信陵君虽然救了赵国,可他也知道自己假传王命、杀死晋鄙,得罪了魏安厘王,不敢回魏国,就留在了赵国。这一留,就是十年。
在这十年里,秦国可没閒著,继续对魏国发动进攻。魏国被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撑不住了。魏安厘王没办法,只好派人去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一开始还担心魏安厘王会怪罪他,后来在门客的劝说下,还是回到了魏国。
魏安厘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將军,让他统领魏国军队。信陵君也不含糊,他凭藉自己的威望和號召力,组织起燕、赵、韩、楚、魏五国合纵军,一起攻打秦国。
在河外之战中,信陵君率领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打得退回了函谷关。这是魏国在战国后期难得的一次胜利,让魏国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可这胜利並没有持续多久。
秦国一看打不过信陵君,就使出了反间计。他们派人到魏国,到处散布信陵君的坏话,说他要谋反。
魏安厘王本来就猜忌信陵君,这下更坐不住了,派人取代了信陵君的位置,把军权收了回去。信陵君心灰意冷,从此不再过问政事,整天喝酒作乐,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信陵君一死,魏国就彻底没救了。秦国再也没有了顾忌,更加肆无忌惮地进攻魏国。
公元前 243年,魏安厘王去世,他的儿子魏景湣王即位。这时候的魏国,已经是风中残烛,隨时都可能熄灭。
魏景湣王想做最后的挣扎,他派使者出使赵国,与其结盟,提出再次抗秦合纵。
公元前 241年,赵、韩、魏、楚、燕五国组成联军,发起了第五次合纵攻秦。可这次合纵和之前一样,也是以失败告终。秦国集中兵力反击,五国联军抵挡不住,只能败退。
从此以后,魏国就只能任由秦国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