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魏世家:穷兵黷武
    魏武侯去世后,魏国迎来了一段动盪的时期。

    魏武侯生前没有明確指定继承人,这就导致他的两个儿子魏罃和公中缓为了爭夺国君之位,展开了激烈的爭斗。这兄弟俩谁也不服谁,都觉得自己才是最適合当魏国国君的人。

    这场爭位之战,可不仅仅是兄弟之间的內部矛盾,还引来了外部势力的插手。

    赵国的赵成侯和韩国的韩懿侯一看,这可是个削弱魏国的好机会啊,於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合起来,出兵攻打魏国,支持公中缓爭夺君位。

    公元前 369年,赵韩联军气势汹汹地向魏国杀来。他们在黄河以北集结匯合后,一路势如破竹,先是一举攻克了魏国的城邑葵,接著又马不停蹄地向西进攻,直逼魏国都城安邑。

    魏罃一看这架势,知道大事不妙,赶紧派出魏军在浊泽迎战。可魏军哪是赵韩联军的对手啊,很快就被打得大败,魏罃也被联军包围在了安邑城內,陷入了绝境。

    就在魏罃以为自己要完蛋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原来,赵成侯和韩懿侯虽然联手攻打魏国,但他们各自的想法却不一样。赵成侯觉得,应该除掉魏罃,拥立公中缓为魏国国君,然后让魏国割地赔款,这样赵国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韩懿侯则认为,杀死魏罃会被人指责残暴,割地退兵又会被人说贪婪,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让魏罃和公中缓分別统治,这样魏国就会变得弱小,再也无法对韩赵两国构成威胁。

    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韩懿侯一气之下,趁著夜色率领韩国军队离开了。赵成侯一看,韩国人都走了,自己势单力孤,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也只好无奈地领军撤退。就这样,赵韩联军不战自破,安邑之围也隨之解除。

    魏罃趁机杀死了公中缓,成功登上了魏国国君的宝座,史称魏惠王。

    这魏惠王,一开始也是雄心勃勃,想要继承祖父魏文侯和父亲魏武侯的遗志,把魏国打造得更加强大。他重用庞涓,积极发展军事力量,四处征战,一时间,魏国的威名再次响彻天下。

    在魏惠王的领导下,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打了不少胜仗。

    他先是在马陵打败了韩军,又在怀邑击败了赵军,还攻占了宋国的仪台,魏国的领土不断扩大,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可魏惠王这人,有点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听不进別人的意见。

    他一心想著称霸中原,四处树敌,结果把周围的国家都得罪了个遍。特別是齐国和秦国,这两个国家在当时也是野心勃勃,一直想找机会削弱魏国。

    公元前 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这可把魏惠王给惹毛了。他觉得赵国这是在挑战他的权威,於是立刻派庞涓率领大军前去救援卫国,顺便教训一下赵国。庞涓也不含糊,带领魏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这下可慌了神,赶紧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救信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大臣们意见不一,有的说应该出兵救援赵国,毕竟赵国是齐国的盟友,不能见死不救;有的说魏国太强大了,齐国贸然出兵,可能会引火烧身,还是不要插手的好。

    就在齐威王犹豫不决的时候,孙臏站了出来。

    这孙臏,那可是个军事天才,他原本是庞涓的同门师兄,两人都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先下山,到了魏国,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成为了魏国的大將军。

    庞涓这人,心胸狭隘,嫉妒孙臏的才能,害怕孙臏抢了他的风头,於是设计陷害孙臏,让他遭受了臏刑,也就是被挖去了膝盖骨,成了残疾人。

    孙臏死里逃生后,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了齐国,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成为了齐国的军师。这次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臏觉得这是一个报仇雪恨的好机会,於是他向齐威王献上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孙臏对齐威王说:“大王,魏国把大部分兵力都派去攻打赵国了,国內肯定空虚。我们不如直接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庞涓得知后,肯定会回师救援。这样一来,我们既能解赵国之围,又能在庞涓回师的路上设下埋伏,打他个措手不及。”

    齐威王听了孙臏的计策,觉得很有道理,於是就任命田忌为大將,孙臏为军师,率领齐军前去救援赵国。田忌按照孙臏的计策,率领齐军直接向大梁进发。魏惠王得知齐军攻打大梁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赶紧命令庞涓回师救援。

    庞涓接到命令后,不敢耽搁,立刻率领魏军日夜兼程地往回赶。当魏军行至桂陵时,突然遭到了齐军的伏击。原来,孙臏早就料到庞涓会走这条路,於是提前在这里设下了埋伏。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魏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根本不是以逸待劳的齐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大败,庞涓也被齐军俘虏。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的实力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还没有伤筋动骨。魏惠王不甘心失败,他整顿军队,积蓄力量,准备找机会再次向齐国復仇。

    公元前 342年,魏国再次出兵,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魏军的进攻,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任命田忌为大將,孙臏为军师,率领齐军前去救援韩国。孙臏还是採用了“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率领齐军直接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

    魏惠王这次学聪明了,他没有像上次那样立刻让庞涓回师救援,而是命令太子申为上將军,庞涓为將,率领魏国大军全力迎战齐军。他心想,这次我要集中优势兵力,和齐国来一场大决战,看你孙臏还能有什么办法。

    孙臏得知魏军的部署后,微微一笑,他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自恃强大,看不起我们齐军,认为我们胆小怯懦。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採取『减灶之计』,让他们误以为我们的士兵都逃跑了,从而放鬆警惕,然后我们再趁机设下埋伏,一举击败他们。”

    田忌听了孙臏的计策,连连点头,觉得这招实在是太妙了。於是,齐军在进入魏国境內后,第一天造了十万个灶,第二天减少到五万个灶,第三天又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率领魏军追击齐军,看到齐军的灶越来越少,果然以为齐军的士兵都逃跑了,心中大喜。他觉得这是一个消灭齐军的好机会,於是就丟下步兵和輜重,只率领轻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赶齐军。

    孙臏计算著庞涓的行程,估计他晚上会到达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两旁都是山林,是个设伏的好地方。於是,孙臏就命令齐军在马陵道两旁的山林中设下埋伏,又让人把一棵大树的树皮剥掉,在上面写下“庞涓死於此树之下”八个大字。

    晚上,庞涓果然率领魏军赶到了马陵。他看到树上有字,就点起火把去看。当他看到树上的字时,才知道自己中了孙臏的计。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齐军看到火光,立刻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知道自己这次是在劫难逃了,他长嘆一声,说:“遂成竖子之名!”然后就拔剑自杀了。

    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俘虏了太子申。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国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这两场战役的惨败,对魏国来说,简直就是噩梦般的存在。魏国的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士兵们死伤无数,曾经那支威风凛凛、战无不胜的魏武卒,也在这两场战役中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魏国的领土也不断被其他国家蚕食,国力急剧下降,从一个称霸中原的强国,一下子沦为了二流国家。

    接二连三的战败,让魏惠王意识到,魏国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在中原地区横著走了。为了躲避秦国的锋芒,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统治魏国的东部地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魏惠王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迁都大梁。

    公元前 364年,魏惠王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

    大梁这个地方,地处中原中心地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有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魏惠王迁都大梁后,对大梁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使大梁成为了当时一座繁华的大都市。魏国也因此被称为梁国。

    然而,迁都大梁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魏国的命运。魏国在魏惠王的统治下,继续走下坡路。在与秦国的战爭中,魏国屡战屡败,不断割地求和,失去了大片的领土。曾经被魏国压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魏国最大的威胁。

    在国际上,魏国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由於魏惠王四处树敌,其他国家都对魏国心怀不满,纷纷联合起来对付魏国。魏国在外交上处处碰壁,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在诸侯中纵横捭闔,左右逢源。

    魏惠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雄心勃勃,想要称霸中原,让魏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他也確实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他的统治下,魏国在一段时间內保持著强大的实力。

    但他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让他在关键的决策上屡屡失误,最终导致了魏国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