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谁是大小王?
    翟达画完后,看着许学军道:“然后呢?”

    许学军盯着那条线道:“再画一条,要更慢,尽可能的慢!”

    翟达如法炮制,又画了一条。

    他确实很慢,越慢越难,几十厘米的线,画了足足一分钟。

    而许学军不知何时,拿出了一个放大镜,仔细观察两条直线。

    眼中的惊异越来越多

    难道这就是天赋遗传?

    翟达:“还画么?”

    许学军脑子有点乱,但还是摇摇头,沉默了许久。

    半晌后盯着翟达,一字一句道:“你说你想学习金工?为什么?”

    翟达道:“学门手艺很奇怪么?兴趣所在罢了。”

    许学军退后一步,左右踱步多时,才看向翟达:“我可以教你”

    翟达本以为老头要说什么条件,比如将那本笔记给他,但许学军什么都没说,甚至没提钱。

    “你外公的笔记,你看了么?”

    “简单翻了翻,说实话大部分没看懂。”

    许学军回到了里屋,很快就出来了,手里拿着一本被布包裹的书,递给翟达:

    “你那是(一),我手里的是(二)、(三)、(四),这本你拿回去也看看,明天晚上带着(一)来找我。”

    大抵是觉得直接让翟达带(笔记一)来未必愿意,许学军倒是果断,直接先给了他一本。

    可能他也知道,于立华的外孙比自己更有资格持有笔记,防着是很蠢的事情。

    翻开包裹的布料,熟悉的红色胶皮厚笔记出现在眼前,伟人的头像依旧是唯一的装饰物,只是这本似乎经常的翻看,哪怕已经很用心保存了,也比翟达那一本状态差了不少。

    更旧,更斑驳。

    熟悉的折线出现在翟达视界里。

    “恭喜宿主,发现绿色特殊装备【于立华的金工笔记(残缺)(2/4)】:倾注于立华心血的培训资料,并没有太多人翻阅过。”

    “所有权:已拥有(暂时),已激活(暂时)。”

    “装备效果1:携带可小幅增加金工学习能力,研究笔记自身内容时有双倍加成。”

    “装备效果2:专注于笔记本身,有极小概率【暂时】与笔记主人共鸣,血脉、精神、感情‘纽带者’概率大幅提升,且有特殊反馈。”

    “特殊效果‘残慧’:成功触发过共鸣者,进行‘制造’相关的学习、劳动、工作时,有概率发生灵光一闪。”

    “解封任务:独立制造十件物品。”

    “特殊效果‘立心’:???(装备残缺)。”

    “解封任务:???”

    “备注:当年精度能控制在两丝以内的手,写下笔记时已经抑制不住颤抖。”

    ————

    回三毛小区的出租车上,翟达抚摸过那本笔记。

    许学军和外公有旧这确实是他没料到的。

    两人是什么关系,许学军一丝也没有透露,但应该比较密切,大致能猜到带了些师徒情分。

    翟达翻开笔记,里面的内容果然和第一本是连着的

    翻看了几页,翟达才明白为什么许学军说,外公的笔记里有不会被时代淘汰的内容。

    四本笔记,都是外公在去世前,为毛纺厂留下的培训资料,旨在将技术和手艺能够传承下去,耗费了许多心血。

    虽然似乎并没有得到重视。

    所以里面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第一本里都是些常规内容,第二本开始,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那是一个老人的感悟、建议、和心得。

    “当精度接近五丝的时候,肉眼和仪器已经很难作为辅助了,也许未来我们国家能拥有这样的设备,但现在,要依靠反复练习和直觉”

    “技术进步速度很快,终有一天设备的精度会接近乃至超过双手极限,但依然有两点隐患。”

    “其一就是我们长期受到科学技术上的封锁和打压,即便能买到国外的先进设备,维护、调试也掣肘颇多、成本极高,一些保密项目也无法使用,毛纺厂曾经的精密仪表分厂,就发生过被人刺探的情况。”

    “其二则是大量先进、高精尖工程中,很多部件都是‘异构’或‘特构’,精度要求极高的同时,应用场景特定、需要数量极少,甚至为专用零件,为了单个零件就筹备一条精度足够的加工生产线显然是不合理的,飞机、火箭、专用设施都是如此”

    “所以稳定的一双手,永远不会被淘汰,扎实的基本功,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有兴趣的同志,可以使用我整理的‘精准六项’来练习和测试,详情见最后。”

    翟达翻到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猜测外公可能指的是在(笔记四)的最后。

    指尖划过书页的痕迹,钢笔的触痕透过指纹反馈,依旧让翟达感慨万千。

    不过很可惜,这次没有再出现上次(笔记一)时那样一拿到就发生共鸣,“看”到外公生前的画面。

    不知道和所有权未获取是否有关不过他相信终究是有机会的。

    额头抵在车窗上,模糊的夜色飞速后退,翟达的心思有些纷杂。

    “笃~”

    清脆的木鱼声响起,转头看去,卢薇不知何时端起了小木鱼。

    “怎么了?”

    卢薇端着小木鱼,想了想后,拉起了翟达的手。

    “没什么觉得你需要能量”

    翟达愣了愣,而后微微一笑:“大概吧。”

    回到家里,于晓丽依旧在沙发上看电视,不跳广场舞的中年妇女确实没什么其他爱好了,总要打发时间的。

    翟达坐到了母亲身边,将刚才发生的事讲给其听。

    本以为能从于晓丽这得到更多信息,没想到只得到了更多的疑惑。

    “你外公的同事?毛纺厂曾经多厉害,东阳县曾经是毛纺厂员工的怕是上万了并不奇怪。”

    “我觉得不只是同事,更像是师徒”

    于晓丽摇摇头:“你外公教过许多人,但从没收过徒弟,这点我很确定,许学军不知道爸去世时来没来过,但这么多年这人没出现过。”

    当初于立华去世,遵循本人意愿不办葬礼、不设灵堂,都是来家里吊唁,那时这小屋拥挤不堪,从早六点到晚十点,每时每刻都至少有十几号人在家里坐着,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

    她自己是回忆不起来了,回头倒是可以问问厂里其他老人。

    想了想,于晓丽道:“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总归要想办法要回你外公笔记来,我回头找他去聊聊,理论上那些笔记都是你外公留给毛纺厂的,怎么会在什么这个人手里。”

    翟达想了想道:“不着急,他打算教我些金工技能,我觉得最终他会把外公的笔记给我的”

    大概是一种直觉吧

    于晓丽疑惑道:“对了,你学金工干嘛,现在又不需要进厂了”

    翟达总不能说自己是想为以后改造【装备】做准备,只能说兴趣所在。

    “你大学想选相关专业?对了你自己在搞教婄,我就也没问你,你大学准备学什么专业?还有小薇?”

    翟达把自己埋进沙发里,今天上了六堂体验课,其实挺累的。

    下意识看着天花板,沉声道:“我查了好多资料,基本对各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难易程度、不同学校的优势,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多少算半个专家吧”

    脑子里快速掠过一些信息,翟达道:“最后反而挑花了眼,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

    “什么结论?”

    “我觉得自己有信心在任何领域做出点成绩,哪怕是所谓的天坑专业”

    毕竟拥有着全人类乃至全历史唯一的“外挂”。

    重生至今才几个月时间,他的人生就已经天翻地覆,往后只会更加起飞。

    至于学校选择,在有足够多的了解后就能知道,即便清北,也不是所有专业都全国第一,过往各省状元,也有不少选择了清北以外的学校,也都有自己的考量。

    “所以我目前的想法是,不要去考虑哪些专业好就业,哪个大学名气牛要自己的兴趣来选,然后坚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走下去。”

    于晓丽:“所以你的兴趣是什么?”

    翟达摸摸鼻子:“还没想好。”

    这话说的理直气壮

    我又没上过大学

    至于卢薇倒也简单,只要是同一所大学的数学类专业即可。

    于晓丽翻了个白眼:“那你和我这纯瞎唠呢~?”

    “算了,你和小薇都是有主意的孩子,我看了你们打印出来的那些资料,以妈的见识帮你参谋专业纯属添乱,选什么大学我也只知道最好的那几个,你自己拿主意吧。”

    翟达笑了笑,胳膊肘顶了顶老妈:“咱就从最好的那几个里面挑,况且您毕竟还是一家之主,我们定了还得您审批不是?”

    “那还差不多后天就放分了,倒要看看你和小薇,哪个是大王,哪个是小王。”

    翟达笑了笑,没有说话。

    其实他最近因为查了许多资料,也顺便涉猎了一下关于“高考状元”的事情。

    有这么一条无法考据,但估计为真的信息。

    那就是高考成绩公布时间是固定的,但一些顶级院校,好吧其实就是清北浙交复五所,可以提前一至两天知道“状元”的身份。

    然后提前出动,开展对各省高考状元的争夺。

    算算日期,也就是后天了,他甚至已经在网上,看到了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说某省的高考状元已经锁定,被清北两所高校堵门招生。

    但他还未接到任何询问或联系,卢薇也是

    说实话,他现在对“状元”的身份没有那么大执念了,保不齐散装省其他地方出了妖孽,考到460乃至更高,这些事儿距离前世的他太过遥远,并没有这方面记忆。

    不过即便自己和卢薇都不是状元,也无所谓,这个分数,早就已经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最多最多,略有遗憾。

    大概吧。

    ————

    于此同时,金陵,散装省考试院。

    每年高考期间,都会蹲守在各省的清北招生老师,心里开始骂娘。

    “还没出么?一共就四门,怎么还这么慢?”

    “今年08新规第一次实施,他们自己都乱套了。”

    “我听东省老师说,他们都已经搞定了东省状元,我这连人是谁都不知道,真烦啊”

    每年各个状元的归属,对学校的实力、声望都有巨大加成,带来的好处远比一个学生本身要多。

    而顶级高校可以直接与各省市考试院直接沟通,算是一种潜规则,多少也算能帮助尖子生更好的择校。

    往年蹲守在这,拿到名单后几个高校就会展开赛跑模式,当然最有把握,也最有实力的肯定是清、北两所,每年各省状元,80%都被这两所收入囊中。

    其他包括浙、交、复三所,影响力基本只在学校所在省市。

    而散装省状元,说实话虽然本省有着“南大”、“东南”等几个优秀大学,但在抢状元这种事上。

    不是清北吹牛逼,轮都轮不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