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他代表文坛未来
    岁月如流,不知不觉间元旦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

    1988年元旦,报纸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京城天安门城楼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第一张天安门城楼参观券以10元的价格出售,这在报纸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第二件事则和李恒有关。

    12月份这一期的《收获》杂志直接斩获306万册,以恐怖绝伦的亮眼表现惊呆了整个文学界!

    这回不仅《十月》、《当代》和《花城》这些著名文学杂志看傻眼了,就连老大哥《人民文学》都有些眼红,内部为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而首当其冲的就属陈小米,有好几位平时嫉妒她的编辑在背后大肆造谣,说她是靠关系进来的,说她还是太过年轻,把文坛当红炸子鸡给推给了《收获》。

    对此,陈小米没太大反应。而是在一众同事的注视下,她直接走到罪魁祸首周兰跟前,扬手就是两记耳光,随后一言不发地走人。

    周兰大哭,却不敢闹,因为她心虚,因为她得罪不起陈家。

    随着完结半个月之久的《文化苦旅》越来越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舆论跟着猛烈发酵。

    以前《活着》还只是在文人和读者群体广受欢迎。

    但《文化苦旅》打破了一个界限,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纷纷为其做了专刊报道。

    尤其是《人民日报》引用了以前余光中先生的评价作为副标题: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十二月。

    《人民日报》高度赞扬了《文化苦旅》和作家十二月,称其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一位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十二月依仗着渊博的文学知识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

    从道士塔到酒公墓,从阳光雪到吴江船,从青云谱到天一阁,从西湖到苏州,他看到的那些隐藏在具体意象后的历史累积;他扛着痛苦,追寻着文化,书写着历史,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远行跋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层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文既定的渐行渐远

    听闻十二月为了完成这本书,曾走遍过大半个中国,参考过几百本典籍、文献和各地方县治,本人深感钦佩和敬服。

    这趟旅行既是一场苦旅,但也是一场洗礼

    《人民日报》洋洋洒洒发表了几千字的社评,沙发上的叶宁则是拿着报纸手舞足蹈地大声诵读,抑扬顿挫地朗读。

    读到激动时,她还对李恒和麦穗、周诗禾、孙曼宁几人说:

    “写得真好,这评论员是有水平的,我要是哪天能见到十二月,我愿意免费陪他睡一觉,呜呜,我好崇拜他啊!怎么办?”

    听到虎狼之词,孙曼宁四丫八叉躺到沙发上快活打滚,双手捂着嘴,眼神不停扫射沙发对面的李恒,极力忍着笑。

    麦穗娇柔笑看某人眼,起身给几人倒茶。

    李恒面皮抽抽,假装没听到,心里特别受用。

    周诗禾也笑了,她不着痕迹看眼他,随后低头看《中国青年报》去了,上面也有相关《文化苦旅》的大篇幅报道。

    且《中国青年报》对这部散文的推崇比《人民日报》更过分,主标题就是:十二月,堪比鲁迅的一代散文大家!

    逮着这个标题,周诗禾细细品味了三遍,稍后又抬头望眼那个老神在在剥着桔子的男生。

    她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个男生的文化底蕴与厚重,感受到了他作为文人的巨大声望和人格魅力。

    “呀,你们看!你们看!金庸先生登报了,竟然在报纸上公开喊话想见一见作家十二月哩,想请他吃饭和聊通宵呢,李、这作家十二月好生厉害!”

    孙曼宁由于太过兴奋,差点把李恒名字叫了出来。

    “是吗?是吗?我瞧瞧!给我瞧瞧!”

    叶宁一把夺过报纸,等到看完后,立马咋咋呼呼跳起来举手宣布:

    “我决定了,如果有机会见到十二月,我免费让他睡两晚,呜呜不!三晚也行。”

    见好友这样,周诗禾这次也没忍住,轻笑出声。

    不过当注意到李恒的目光被自己笑容吸引时,她又渐渐没了声。

    随后,她把面前的报纸不动声色地稍微拿高一点,尽量遮住自己的脸,

    从小到大,她对自己的美貌和魅力有着深刻地认知,走哪里都是人群中的绝对焦点,对这种目光见多了,已然习惯。

    周诗禾倒是没有怪李恒,知道他是出于本能,不是故意的,只是和学校其他男生一样,有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了。

    每当这个时候,她才会觉得原来李恒也是凡夫俗子,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那个让同龄人仰望、响彻文坛的传奇作家。

    其实,两人如今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同桌吃过很多次饭,平时也经常一起排练《故乡的原风景》,她之所以下意识用报纸遮脸,就是不想让闺蜜麦穗误会。

    除了《人x日报》和《中国x年报》这样的官媒外,这半月里,像沪市的《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等报纸、以及其他各省市的几十上百家报纸、杂志也出现了大量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和文学评论。

    由于这部散文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好评和欢迎。这期间,读者信更是像雪花一般飞入《收获》杂志,让廖主编等人既是欣喜,也很无奈。

    信太多了!太多了些!短短半个月起码超过了3000封!

    头一次,从业几十年的廖主编头一次感受到读者这么疯狂,感受到一个作家这么受欢迎。

    老实讲,年过50的廖主编内心依然是十分震撼的!

    他曾唏嘘地跟巴老爷子说:“一不小心就捡了个宝,可不能让他跑喽!”

    巴老先生笑了下,然后讲:“《文化苦旅》我来作序,你负责好出版事宜。”

    廖主编试探问:“您老觉得这书一个月能卖出多少册?”

    巴老先生沉思小会,给出一个数:“200万。”

    廖主编惊讶:“这么看好他?”

    巴老先生说:“这是门槛,他代表文坛的未来。”

    廖主编捏着未点燃的烟,思考一阵后站起身:“为了确保万一,我得多联系几方。”

    巴老先生对此没发表任何观点。

    “喔嚯!还有一个星期,《文化苦旅》就要单独出版上市了,我到时候打算去买,你们谁陪我去?”叶宁指着《新民晚报》上的一则新闻问几人。

    孙曼宁第一个举起手,“我我我!我打算买5本送人。”

    麦穗和周诗禾不约而同瞄眼李恒,加入了队伍。

    见李恒无动无衷,叶宁从另一个沙发上蹦跳过来,轻轻用脚背踢一下李恒屁股:

    “喂,李恒,你给我点面子,一起去吧。”

    见麦穗、周诗禾和孙曼宁三女在笑着看戏,李恒抬头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这么喜欢人家?”

    叶宁手指比划比划,搔首弄姿说:“哎哟,一看你就是文学类书籍看少了,不懂十二月有多牛叉。”

    “我不懂?你没看到我书房有多少书么?”李恒逗她。

    “切!有书了不起啊,有书又不代表你看了,人家在新华店工作的,天天守着那么多书,也没见谁能写出一部《文化苦旅》来。”叶宁直接开地图炮。

    李恒道:“你看了报纸上的新闻八卦没?就不怕人家十二月是一糟老头子?”

    “糟老头子怎么了?这么有才的糟老头子本姑娘也爱。”叶宁双手叉腰。

    听到这话,对面的三女直接给整不会了,顿时笑成一团

    叶宁又踢他一脚,“给个话,你去不去?这面子给不给?”

    “唉!别踢了别踢了,我去还不行么。”这姑娘踢得还挺用力,李恒嘀咕一句,自动离她远一点。

    叶宁说:“那你以后不许咒人家糟老头子,听到没?不然我跟你没完。”

    李恒投降保证:“叶宁同志,小的明白。”

    打打闹闹一番,孙曼宁好奇问:“宁宁,我们寝室也有好几个是十二月的读者,可也没你疯狂呀,你怎么这么迷?”

    “这事说来就话长了,我其实一开始不关注这些的,后来受了我堂姐的影响,才接触《活着》,然后惊为天书,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叶宁把经历娓娓道来。

    孙曼宁觉着特别好玩,戏谑问:“那你不会真的爱上这作家了吧?”

    闻言,李恒隐晦地白眼孙曼宁,这妞不甘示弱回两个白眼,生猛地一塌糊涂。

    叶宁说,“你当我傻啊,我虽然支持十二月,也真心很喜他的书,但诗是诗,生活归生活,我才不会把感情用到他身上。

    倒是我那堂姐哎”

    话到一半,她就打住了,说不下去了。

    她只有一个堂姐,就是学姐叶展颜。在座的几人都认识对方,登时竖起了耳朵。

    尤其是麦穗和周诗禾,两女对视一眼,又齐齐喵眼李恒,隐隐猜到了什么?

    孙曼宁紧着追问:“你堂姐怎么了?对哦,她元旦过后就没来学校了,学生会主席也辞了,不会出事了吧?”

    “嗯,确实出事了。”提到这事,叶宁有些叹息。

    “出什么事?”麦穗关心问。

    见大家看过来,叶宁坐下说:“我堂姐和她男朋友分手了。”

    这消息,李恒听得有点懵。

    周诗禾和麦穗面面相觑一阵,安静下来。

    “什么?”

    孙曼宁惊呼,“分手?之前不还是好好的吗?谁提出来的?”

    叶宁说:“我堂姐主动提出来的,为此她男友还特意从英国飞了回来,我大伯一家和她男朋友一家专门聚一起问原因?问为什么要分。”

    孙曼宁跟一句:“对啊,为什么要分?”

    叶宁说:“我堂姐说她爱上了别人,心中有愧,没法再专心对她男朋友了,所以她觉得趁两人还年轻,早点提出分手。“

    麦穗下意识看向李恒。

    周诗禾同样望向李恒。

    李恒陷入沉思。

    孙曼宁急急问:“后来呢?”

    叶宁说:“后来还是分了,家里人问她爱上了谁?她死活不说,但只有我知道,她爱上的是作家十二月。”

    说到这,叶宁特气愤:“你们评评理,她是不是傻?看书就看书啊,怎么会去爱上人家呢,真是脑子被门夹了。

    连剑桥大学都放弃了,连男朋友也放弃了。”

    接着,她嘀咕补充一句,“真是被门夹得不轻!”

    李恒放下报纸问:“那叶学姐如今在哪?”

    叶宁说:“去了美国的耶鲁大学,前天晚上乘坐的飞机。”

    这事给几人造成的冲击不小,客厅一时显得有些静谧。

    李恒想起了一件事,答应学姐的一件事,说元旦过后带麦穗一起和她吃饭的,结果无疾而终。

    不过回头想想,就这样无疾而终也挺好,免得见面生出尴尬。

    麦穗联想到了自己,和叶学姐在某些方面相似,心中莫名有些凄凉。

    周诗禾时刻关注着身边的闺蜜,见穗穗情绪不对,立即起身对她说:

    “穗穗,我想去五角广场买个东西,陪我一起去。”

    麦穗说好,跟着站了起来。

    “我也去!”

    “我也去!”

    孙曼宁和叶宁纷纷跟了去,一瞬间,客厅只剩下李恒。

    临走前,孙曼宁问李恒:“你怎么不动?”

    李恒用等下有事打发了她。

    来到楼下,扫眼前面你追我赶的叶宁和孙曼宁,周诗禾挽着麦穗的手,关心问:“你没事吧?”

    “别担心我,没事。”麦穗摇了摇头。

    朝前走一段,周诗禾问:“你心里有结?”

    麦穗低头,没出声。

    周诗禾问:“肖涵和李恒,正式在一起了吗?”

    “嗯,不太清楚,但应该在一起了。”说这些话的麦穗显得有些低沉。

    周诗禾想了想,斟酌一番说:“如果放不下,以后你要多到他家过夜。”

    麦穗抬头,似懂非懂。

    见闺蜜这表情,周诗禾会心一笑,暗暗提醒:“桌上好吃的菜往往最先被抢光,离碗最近的机会最大。”

    麦穗脸一红。

    周诗禾眨下眼,“别急着脸红,离碗第二近的机会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