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欲借天风淬金魂!
    一场网络盛典,原本的重头戏应是娱乐圈的俊男美女们。

    但最后却被其中一个文学类小单元抢了戏。

    再准确一点,是被作家翟达连拿三奖的话题度掩盖。

    作为初代网络盛典,在“互联网”三个字被挂上神坛的当下,星浪的网络盛典并不比传统大奖来的差,甚至在关注度和传播力上处于碾压姿态。

    许多网络媒体都在文字直播,当翟达第一次走上舞台时,直播小编发文祝贺,当翟达第二次走上舞台时,直播小编写下了“震惊”两个字。

    当翟达第三次走上舞台时,各路编辑已经有些难以置信了,反复确认不是网络卡了,而是真的连中三元。

    “作家翟达成了网络盛典最大赢家”

    “高考状元的文学之路,彻底崛起!”

    “《漫漫吕途》以压倒性优势横扫文学类奖项,其文学性是否值得”

    “多位提名作家落榜受伤未能抵达现场的韩函发表博客祝贺”

    再结合前一日莫名其妙火起来的“魔术炫技”视频,一时间网络上四处都充斥着“翟达”的名字。

    这两个字闯入了许多并不关心文学,也不关心高考的人脑海中。

    连带的还有“高考状元”、“魔术师”这样的标签。

    而对于那些早就关注了翟达的书迷,心中更是狂欢,在追捧公众人物被奉为理所应当的年代,看着自己喜欢的人横扫大奖是最有成就感的。

    尤其是新闻和视频中,翟达那高冷高知的气场和装束,以及最后那六个字潇洒感言的表情。

    从此以后,翟达的“颜值党”又多了,而且是指数级增长。

    这个夜,翟达收获很多。

    有他意识到的,也有许多他还没意识到的。

    ————

    12月20日。

    各路新闻和报道,已经在互联网发酵了一个晚上,但依旧没有出现疲态,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许多人一睁眼,手机上弹出的就是“作家翟达连中三元,成网络盛典最大赢家”的消息。

    而此时,事件的主角已经在京北的早高峰上堵车了。

    翟达开着路虎揽胜,一边开车一边打着电话(违法勿学):“龚师傅,我这有点堵那边开始了么?”

    电话那头,龚长章的声音有些杂音:“还没,你也不用太急,来参观的人也堵在早高峰里”

    翟达:

    “那好吧这几天顺利么?我一直没顾上。”

    “顺利,内部测试虽然数据稍有异常,但我做主自己弄了,就没叫你跑回来”

    挂了电话,翟达看向这部百万豪车的原始车机,心想什么时候才能有蓝牙电话连接。

    结果堵死时无聊了随手点了点,发现冤枉人家了,这车有这功能。

    是他的山寨机没有这个功能

    昨晚各种流传出去热点消息里,其中有一张截图就是他拿着山寨机,一脸茫然的抬头。

    网友给他加了一行字:又是我?

    这张图片充分证明了连续拿奖的“意外性”,连本人也如此茫然,也算洗清了一部分“暗箱操作”的嫌疑。

    代价是截图变成了初代表情包。

    说不定翟达在自己三十多岁后还能看见,那种包浆的熊猫梗图里会有自己的脸

    又开了近40分钟,翟达终于回到了阔别三日的“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中心”。

    原本除了铜制小牌以外再无任何装饰的侧面耳房,挂上了“欢迎业界权威及领导视察”的大红横幅。

    翟达看了一眼门口专门停车的空地,人应该还没来。

    加快脚步走入厂房,刚换好工装和安全帽打算去现场看看,就看到一大帮子人花团锦簇的朝里走来。

    前面带路的正是俞院士。

    俞院士招招手:“小翟回来了!刚好!”

    转头对身旁其他人道:“这是我们从哈工大请来的高手,别看小翟年轻!手上的功夫可是了得啊,若没有他,这次测试可能就要延期了。”

    翟达过来问候,而后顺势融入了参观队伍。

    虽然很想去现场看一看,但好像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相信龚师傅他们了。

    队伍继续前进,作家翟达昨晚虽然出尽风头,但好似还没影响到这个领域的人,包括俞院士也不清楚,几日不见的小翟现在全网都在讨论。

    反倒是队伍末尾,陪同而来的几个年轻人有些愣神。

    一个圆脸的小姑娘偷偷掐了掐自己大腿。

    自己是睡迷糊了么?昨晚熬夜在网上舌战群儒,说翟作家没有暗箱操作纯纯靠实力

    今天翟作家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变成了力学研究所的工程师?

    这核理么?

    一定是同名、同姓、同校还长得像吧!不然实在解释不通啊!

    “您您是翟达老师么?”

    翟达微微转头笑了笑,比划了一个“嘘”的手势。

    场合不对,没必要在这哇哇叫。

    参观的队伍先是去了二楼,那里有100:1的模型,和一些原理讲解,俞院士很热情,也很卖力。

    这位八十岁的老先生尽量的,将自己可能是此生最后“作品”的激波风洞,以及它的未来讲解给众人听。

    从人员气场来看,参观队伍里为首的七八人,不是院士也至少是局级,而且是京北的局级

    这些人中包括相关领域的学者,亦或者管理经费、立项的部门领导,可以说他们能够决定JF-12项目的未来。

    之后一行人下来,去往了工程现场。

    由于现场空旷,又有工作杂音,俞院士中气不足的音量已经让参观队伍有些听不清了,俞红孺转头看了一眼道:“人老气短,小翟,这里你来给大家简单讲讲吧。”

    翟达并未怯场,上前一步,无缝衔接解说道:

    “各位请看,这就是JF-12的驱动段,一会儿这里面会冲入高压氢氧混合气体,难点在于等焓加压,为防止温度异常,管壁内有集成的吸收式制冷设施”

    带着队伍,从头走到尾,共计247米,翟达侃侃而谈,对每个结构都有足够的认识,甚至能回答一些院士的提问。

    让俞红孺感觉惊喜连连。

    这种程度的理解,不全是因为翟达亲自参与过几天,也是【纯金探秘手杖】的功劳。

    讲解过程中,翟达明显感觉到有一位院士,对整个项目是不以为然的,天然的带着一种轻视。

    不知道是不是龚长章说的,信奉“软件模拟”才是正途的那位。

    这人不看好JF-12,却又屡屡绕不开他,很可能是掌握着关键一票的存在

    期间翟达还看到了龚长章,正在带队做最后的检测工作,他手上的夹板已经取下,但依旧有一种保护性的不自然。

    半个小时后,整个项目值得参观和讲解的东西,就已经都介绍完了,整个流程不到一小时。

    没有办法,JF-12项目组没有更多的精力和经费,去搞一个展览长廊,更不用说展厅了。

    甚至会议室里,都没有那种巨大的会议桌,而是课堂一般的小板凳排排坐,索性就取消了这个环节。

    短暂的参观后,一行人全部来到了中控室侧面,也就是耳房的二楼,那扇翟达熟悉的“玻璃窗”前。

    从这里,可以一览整个激波风洞的全貌。

    俞院士深吸一口气道:“那么各位,今日邀请诸位来,就是见证一下JF-12的第一次公开测试,我们的测试目标是5马赫-50毫秒,这个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沉吟片刻,似乎是为了让项目更有吸引力,俞院士改口道:

    “不不单单是国际领先,而是全球最大,最快,最有效的风洞!”

    俞院士望着玻璃窗外的庞然大物,感慨道:“1958年,我的老师郭先生让我研究激波管,至今刚好五十年我们从手工打造到有工业基础,从后学末进到领先全球,我犹记得那时条件之艰苦”

    翟达在一旁听着,也颇为感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坚持确实不易。

    结果看到俞红孺院士在玻璃上反射出的古怪表情。

    原来这位是在打感情牌啊!

    这老头

    一番回忆后,终于要进入最重要的时刻了。

    俞院士拿着对讲机,朗声道:“各部门汇报情况!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现场工程部完成,已退至安全区域。”

    “中控部完成,已做好准备。”

    “安全部已做好准备,消防车已经是待命状态。”

    “化学部完成,随时可以开始注入。”

    俞红孺最后转头看了一眼众人,而后下令道:“我宣布,第一次公开测试开始!各部按计划工作!供给部30秒汇报一次注入情况。”

    “启动注入计划用时300秒”

    “30秒汇报,压力正常,温度正常”

    “60秒汇报,压力正常,温度正常”

    “90秒”

    一道道反馈,通过对讲机传来,也意味着这台工程巨兽,即将苏醒。

    等待之中翟达突然紧张了起来。

    是一炮而红,获得更多、更大的支持,还是打回原型,重新论证甚至直接叫停。

    就看今日这一遭了。

    原本对此没有任何怀疑的翟达,此时也不免心中有些嘀咕。

    原时间线自然是成功的,但现在会因为自己而出现蝴蝶效应么?

    等等这设备里可是有不少东西都是他亲手装的!而且都是最重要的东西!若是真因为技艺不精连累JF-12出问题,继而导致项目被砍

    那影响的东西可就太多了!

    自家六代机还会有么?是不是30马赫的JF-22也会没了?

    鸣笛22呢?弹道导弹?火箭?空间站?

    再顺着往下想,连国际局势、整个蓝星都有可能被影响!

    尼玛!老子才大一,已经背上了赌国运的压力么?

    翟达手心都开始冒汗,远比昨日在那花花绿绿的名利场里,要紧张一万倍。

    大脑高速运转中,翟达忍不住偷偷从【装备栏】取出了纯金手杖,隐藏在袖中轻轻敲击墙壁。

    再多看几眼!哪怕只是求个心理安慰!

    三分钟后,对讲机传来回复。

    “化学部汇报,注入完毕”

    “中控室汇报,驱动段、从动段、试验段各传感器全正常,模型姿态正常”

    “现场部汇报,未见明显异常,已具备测试条件,请指示!”

    翟达越发专注在脑内的精致白模中,做属于自己的“最后检测”,手杖敲得比木鱼还快,好在人多嘴杂声音小,没人注意到。

    俞红孺双眼微微眯起,深吸一口气道:“测试开始,倒计时十秒”

    短短一句话,居然带着一股金戈铁马的意味。

    “10”

    “9”

    “2”

    “1”

    “启动!”

    随着俞红孺一声令下,中控室的操作员对计算机下达了点火指令。

    而此时,翟达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白模世界”中。

    也因此幸运的,看到了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视角。

    某一下敲击,刚好使得翟达在视觉上,“观看了”这个工程巨兽的咆哮瞬间!

    驱动段内,高压的氧气和氢气瞬息被点燃

    狂暴的冲击波,被拘束在厚重的巨兽体内,朝着两侧以五倍以上音速传播。

    当波源速度大于等于波的传播速度,波就会在前进方向上被挤压在一起,形成更强劲的能量。

    精密计算过的阻隔膜片被冲破,瞬时反应下冲击波几乎无损的抵达了从动段,将空气推搡着去往试验段。

    第二膜片几乎同时破裂,真空罐内的飞机模型,迎来了等候多时的狂风。

    说来复杂,但外界众人眼里,只是一瞬。

    数百吨的钢铁被能量带着震颤,发出了穿透力极强的低吟,而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翟达也从“白模世界”里抽离注意力,长舒一口气

    至少最可怕的情况没有发生,那就是泄露或者爆炸。

    虽然从概率学上说,可能性低于0.01%。

    那么接下来,就要看结果了

    成功运转,只是最基本的。

    俞红孺缓缓拿起对讲机,沉声道:“中控部汇报测试结果。”

    “稍等正在计算”

    1秒,2秒,3秒

    终于,对讲机传来了如释重负的声音。

    那个女性的声音压抑着激动道:“测试成功,风速5.2马赫!有效稳定时间73毫秒!”

    这个声音也传给了其他几个部门,立刻从下方传来了欢呼声!

    “成功了!73毫秒!”

    “我们做到了!全球最先进的风洞!”

    参观人员中,也终于泛起了掌声。

    “恭喜俞院士,一次成功!”

    “非常优秀的数据!”

    5.2马赫并不奇怪,本身风速就是设定好的,没有直接设定为5.0只是为了留有余量。

    但有效稳定时间73毫秒,确确实实远超预期的50毫秒,提升了近50%,这意味着整个系统比设计中要更稳定!更可靠!

    翟达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不由为自己刚才的紧张感觉好笑

    这可是上百位专家,共同努力了一年的成果。

    是一位老人,给老师准备了半个世纪的答卷。

    是科技、工业,紧追猛赶近百年的结果。

    它一定会成功,也理应成功

    一瞬光寒百载求,欲借天风淬金魂。

    今铸神工量寰宇,星舟从此升东国。

    俞红孺院士浑浊的老眼带了点湿润而后终于笑了

    今日的成功,只是昨日的答卷,JF-12还有明天的路要走,激波风洞也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不能自满啊毕竟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不知道还能在一线坚持几年

    正想到此处,俞院士刚好转头看到了翟达。

    这个少年,正在兴奋的啪啪鼓掌,脸上没有任何含蓄和怅然,也没有一丝皱纹和暮气。

    有的只是兴奋昂扬,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俞红孺院士突然也释然了也许自己老了

    但这片土地上,总有年轻人。

    科学的道路上,也总有后来者!

    他们会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一般,横空出世,而后接替每一颗沉沦的夕阳。

    俞红孺院士的笑容,也渐渐变得轻松和充满希望。

    人群中,拍了拍翟达的手臂。

    “小翟啊你什么时候走?”

    翟达一愣:“明天早上的飞机”

    “再晚一天吧再陪我去个地方。”

    “还晚?是要去哪里?”

    “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