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给老子安排军航!
    翟达在屋内,听着外面乱糟糟的,好是心烦。

    刚才于晓丽用同事的手机又打了个电话来来,说她那边也被堵了,有个老师说自己是复大的,估计是觉得来翟达这边争不过清北,直接迂回路线抄老家了。

    翟达和于晓丽昨晚就沟通好了,于晓丽自然不会答应什么,但也没心工作了,正在回来的路上。

    被复大的人一路护送回来。

    于晓丽:“你不是说状元都提前知道的么,昨晚我还安慰你说不是状元也无所谓,今天咋都赶一块儿了。”

    翟达:“我哪知道,这帮家伙消息不灵啊,要是早知道我和卢薇是状元还能有所准备,这一下给堵门口了。”

    “早知道有啥用,早知道不是早被堵?”

    “你说的好有道理”

    门外,动员大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王校长喊得最大声:“翟达,甭管你上哪所大学,先让我进去啊!”

    再不进去对口供,就来不及了啊!

    翟达看了看卢薇,觉得有道理,既然有幸成为状元,该争取的要争取,于是让外面人别挤,放了王校长和教导主任进来。

    王校长还自觉堵死了后面的路,关门关的比谁都快。

    接下来的话可不能被外面人听见。

    看到卢薇后用气音说道:“卢同学!我记得你呀!”

    翟达:“校长,说话没必要这么小声,外面听不清的。”

    “抱歉抱歉”

    “时间紧急,大家都是明白人,您要不直接说说您的需求?”

    王校长早有准备,三言两语讲明白:卢薇是毛纺的复读学生,但因为健康原因居家复习居多,露面次数很少,导致分管的某位老师在统计资料时遗漏了,最后高考前才发现忘了集体报考。

    学校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心态,高度重视、紧急处理、因地制宜,走了自报自考的第二条路但卢薇同学确实是毛纺的复读生。

    翟达心说要不你能当校长呢!

    不用翟达多说,王校长自己就补齐了“条件”:两位毛纺学子均取得了好成绩,原本学校开会讨论过,如果翟达中状元会奖励五万元,没中的话分这么高也奖励两万,现在既然是双状元,就应该是每人五万。

    不过考虑到卢同学家庭困难,改为每人奖励八万元,以资鼓励。

    王校长道:“不需要翟同学做什么,就配合个口径就行,其他的我们会自己想办法。”

    卢薇这件事上,虽然最尽心的是沈睿个人,一直追踪关注,甚至介绍了工作,但当初学校也是做过一定努力的,并没有亏欠,这是实话。

    那时卢薇只是一个老规六百分的偏科学生,最高的荣誉也不过是在市级竞赛斩头露角,和现在又是两码事了。

    能量有限,能力也有限,县级普高还做不到解决一切问题。

    翟达却摇摇头:“换个方案。”

    王校长心里咯噔一下奖金再多他也为难了,毛纺毕竟不是什么大学校。

    “要么八万八图个吉利?”

    翟达心说你是奖励,不是销售还图吉利

    回头看了看紧锁的房门,卢薇躲进去了,人多她不自在。

    翟达道:“我的家庭并不困难,但卢薇家庭困难是真的,你要是额外加码,都加给她吧。”

    王校长心说还有这么高风亮节的?

    “那你”

    “我?”

    翟达自信的笑道:“我缺钱了会自己挣。”

    何况我不缺。

    不如让小木头私人财产丰富一些,免得他以后还得找借口左手倒右手。

    就在两人达成“约定”的时候,房门又被砰砰的拍响,外面似乎又到了新的一波人。

    “翟同学!我们是南大的招生老师,带着你班主任一起来了,开门聊聊。”

    翟达迷惑了片刻,心说丁蓉也被摇人了?

    好像她确实是南大毕业的不然也不会嫁的这么好

    但终究也不是他所选的大学。

    办成一桩大事的王校长轻松了许多,见翟达依旧毫无动摇,好奇道:“翟同学,你到底心属哪所学校?”

    如果翟达不是状元,那他自然希望翟达选择清北,门口一贴告示倍儿有面子,但现在翟达是状元,这个荣誉已经远远高过出了个清北学生,翟达选择哪里已经不重要了。

    翟达叹息一声:“我?我和卢薇,都打算去”

    哈工大。

    国防七子之首,985、211、双一流、C9联盟

    一个落寞老工业区、曾经共和国重工发源地里,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顶尖院校。

    在航天、航空、机械、工程、通信、电子、计算机、数学等诸多领域,都名列前茅。

    有的第一,有的也不是,但依旧很强,全球唯一具有发射火箭和卫星能力的大学,后世传言具有核打击能力

    按照08新规,如果清北录取分数线是415,哈工大在400左右。

    当然,最重要的是

    这是于立华当年考上了,但没去成的大学

    时间回到昨晚。

    沙发上,翟达问道:“老妈,外公当年考上大学,最后没去成被送去了大西北,是哪所大学?”

    听到翟达问这个问题,于晓丽也是一阵恍惚,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甚至还在她出生前。

    “你外公啊,当时考上的是哈工大。”

    于晓丽撑着脑袋,看着电视,其实思绪已经飞了。

    那个清瘦高大的背影,对她来说也是久远的记忆了,自己也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变成了为人妻、为人母最后看着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

    “你知道你外公本身就是那边调来的,他那时既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也不适应这里的水土,五六十年代哈城那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东阳县对比起来,基本就是穷乡僻壤。”

    “你可想而知,当时能回去上大学,对你外公的诱惑力有多大”

    “不但代表大学生的身份,也意味着可以归乡,意味着有更好的发展,不过要是那样的话,也没我、没你了”

    翟达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三十出头考上大学,西北七年再回原单位,已经年近四十,他也就熄了回去的想法,在东阳县彻底安家。”

    于晓丽想到那几本笔记,说道:“这都是我出生前的事情了,但我猜他心里,还是对此有遗憾的”

    “你问这个干什么?”

    翟达沉吟片刻。

    “我打算报考哈工大?”

    时间回到现在,翟达依旧被堵在家门口。

    意外之喜拔得状元荣誉,之后的展开也挺意外的,门口已经四波人了,复大的则守着于晓丽,是第五波。

    但讲实话,他应该是等不到哈工大的人来了。

    因为抢状元这事儿,真轮不到他们掺和,说句不客气的,东三省自己的状元,都很少选择哈工大。

    清大、京大有最好的声望,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校友会,最好的出国机会。

    当前这个时代,哈工大与清北的“名声差距”,比后世还要大得多。

    他们自己估计也想不到,会有状元的第一意愿选择了他们。

    翟达让王校长稍坐,然后打开电脑,查询了一下哈工大的官网,找了个电话。

    如果不是状元,自己默默报考也就行了。

    但现在,他希望尽可能多争取一些条件。

    不是奖金。

    而是,一些培养计划、一些对未来影响更深的东西。

    他查到的,哈工大近两年正在尝试推行一个新模式。

    叫“一生一策”。

    他想面对面好好谈一谈。

    于是翟达拿出手机,拨通了网页上的招生办电话。

    ——————————

    路程近两千公里外,哈工大,校部楼。

    叮铃铃的老式电话铃响起

    十几分钟后,一个身影狂奔而出。

    “快,给我定去东阳县的机票!不对是迁市!”

    “主任,迁市没有机场”

    “我想想连市!买去连市的机票!”

    “呃连市也没有机场”

    这丫的是哪旮旯!

    “最近的机场是哪里?”

    “就金陵而且要明天早晨才有票”

    “”

    明天?明天咱们状元都要被清北那帮人吃干抹净了!

    “淦!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我去找校长!让他帮忙安排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