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我爹是个老实人
    吴王宅那边直接就打起来,不过没有打多久就被叫停了。

    出面的是李适之,因为李适之跟吴王是邻居,听说之后便过来干预,他现在是左相,面子还是很大的。

    李适之的意思是,这件事他来居中调停,但是对象只能是李琩和李祗。

    李琩不在,那就只能等李琩回来再说了。

    隋王宅这边也只能是暂时作罢,又将郭幼明给抬回去了。

    “这件事我来说和,但前提是,你必须跟我说实话,人,到底是谁打的?”李适之在吴王宅内,询问李祗道。

    这种时候,李祗是不会说谎的,老实道:

    “听府上人说,是我家里六郎动的手,我受隋王欺压,六郎心中有气,偶遇散值的郭幼明之后,多半是没有忍住,这才闯出祸来。”

    “六郎人呢?”李适之皱眉道。

    别看他不是王,也不是嗣王,但是李祗在他面前是要矮一头的,不单单因为人家是左相,主要是因为人家是大宗。

    李祗道:“人已经出城了,去了齐郡探望我那大郎。”

    这话一出,李适之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方在说谎,人家那边一口咬死了是你家老三动的手,你这边倒好,推给一个庶子?

    就这么糊弄我啊?

    “隋王宅可不是这么想的,”李适之神情不满道:

    “等到隋王回来,人家只会找你们家三郎,你还是想想三郎如何应对吧,不要扯到六郎身上,人家不会信。”

    李祗眼下的心情非常不好,因为他也知道,自己此番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虽说可以找到目击证人,证实是老六动的手,但是受害人不会认。

    这种事情,受害人的证言要比目击者更让人信服。

    而且他能看得出,李适之也不相信是老六动的手,以为他是为了保老三,往老六身上推。

    这下好了,我成大冤种了。

    “只是一个幕僚而已,在左卫也不过是个主事,”李祗道:

    “就算他们冤枉我家三郎,我等皇亲贵胄,难不成还要低头给他认错?”

    李适之顿时皱眉:

    “你跟我装傻是吧?你打的谁的人,你心里没数吗?别以为我看不出来,是你在背后指使的,眼下的朝局什么样子,你不清楚,信安王总是清楚的,他难道没有告诉你,不要乱掺和吗?眼下的光景,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得罪人了,我可是提醒你,宗亲不要选边站,你是不是跟少阳院有来往?”

    “没有的事,我哪能不懂这个道理?”李祗赶忙解释道。

    宗室不站队,是因为宗室的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圣人。

    李林甫的立场也是如此,但是人家选择站队,一来是圣人暗许,再者,也是为子孙后代考虑。

    李老三李巘今天也在,不过他没有插嘴,一直都是旁听,长辈们说话,小一辈的确实不能乱打岔。

    稀里糊涂顶了这么一口锅,他也心烦啊,最近一年长安最闹腾的,莫过于隋王了,短短一年时间,人家已经是羽翼丰满,他甚至都在想,也许太子真的有可能被隋王给拉下来。

    “这个郭幼明,是隋王妃的亲叔叔,朔方郭子仪的亲弟弟,”李适之道:

    “朔方的奏报当中,北击突厥,郭子仪是左先锋军主将,如今兵部是要给人家论功的,这个时候你找他的麻烦,不就是给自己添麻烦吗?如今被人家堵在家门口,一门心思要将事情闹大,你瞧着吧,明日的偃月堂议事,说不定会有人提起这件事来,届时右相干预进来,你觉得是你会吃亏,还是隋王会吃亏?”

    李祗闻言一愣,赶忙道:

    “这件事就托付给左相了,别闹到偃月堂,小辈们的言语冲突,没必要搞得朝野尽知,还要劳烦您今晚去一趟隋王宅,帮着说和说和。”

    “唉”李适之叹息一声:

    “累了一天,还得给你擦屁股,那我就去一趟吧。”

    他乐意做这种事情,因为能得到人情,还有金钱上的回报。

    别看李祗现在没有表示,待会就会派人将一份厚礼送到李适之的府上。

    李适之也需要钱的,他的开销本来就大,在杨玉瑶身上又投资了不少,也是需要回回本的。

    别以为宰相就没有花钱的地方,有些人,宰相也是需要送礼交好的,只要你用得着人家,你就得花钱。

    再者,宰相最关键的地方,是要给圣人送礼,而且是最丰厚的礼物。

    这就是为什么,但凡节庆日,都是官越大的人,给皇帝送的礼最重,因为要能拿的出手,再者,官小的在节日庆典给皇帝送贺礼的时候,也不敢超过官大的,那是不懂规矩,找死的节奏

    郭淑回到王府之后,听说了这件事,而且认为韦妮儿处置的方式简直绝妙。

    跟一个庶子掰扯有什么意思,咱们就是要冲着正主去。

    她先是探望了自己的六叔之后,便令人立即入宫通知盖明书,没有隋王的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账房。

    “钱财一物,最是复杂,也最是重要,”

    武明堂在兰方院道: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衙门,主官必定要将财政牢牢的握在手中,而皇城各机构,也属户部的门槛最为破旧,时常需要修缮,因为上门求财的太多了。”

    郭淑点头道:

    “李祗这个人,我从阿郎那里了解过不少,此人应该没胆子挑衅我们,多半背后有人撑腰,会不会是太子?”

    武明堂笑道:

    “不要猜测,而是要定论,眼下所有对十八郎不利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推到少阳院的身上,就算不是他干的,我们也要认为是他干的,敌人就是敌人,不要替敌人开解,人这辈子一旦结仇,没有冰释前嫌这种说法,那是哄骗人的,所以,你如果有仇人,要么远远的避开,要么彻底除掉,除此别无它法。”

    “夫人见识高明,确实如此,”韦妮儿在一旁道:

    “我在族内见过不少,小时候丁点大的矛盾,即使到了成年也化解不开,有些甚至是一辈子的仇怨,所以我阿爷的性子孱弱了一些,在族内基本不与人争,就是因为不愿跟人起了纠纷,看一个人不顺眼了,怎么看都不顺眼,无法改变的。”

    “那这件事,等到阿郎回来再说?我们暂时不要妄动?”郭淑看向武明堂道。

    武明堂摇了摇头:“李适之肯定是要插手的,这个人也真是喜欢多管闲事,难不成他是想在宗室拥有更高的地位?以此来制衡李林甫?”

    “也许纯粹就是喜欢多管闲事吧?”杨绛道,她是这几个女人当中,与李适之打交道次数最多的。

    因为李琩在二婚之前,李适之经常来隋王宅喝酒,李琩也经常带着杨绛出席名士小团体的宴会,所以在她看来,李适之似乎还真就是这样的人。

    二婚之后,李适之为了避嫌,很少来了。

    武明堂摇头笑道:“也许他以前是这样的性子,但是掌管门下省之后,肯定不是了,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不会由着自己性子来。”

    “让他来好了,我看看他这个说客,会偏袒谁,”杨玉瑶刚在隋王在吃过晚饭,正掩袖遮面,剔着牙齿。

    话才说完,管家张井来报,左相请见王妃。

    众女对视一眼,纷纷笑出了声。

    “我们刚才还在猜测,左相这个爱管闲事的,什么时候会来呢?”

    众人将李适之迎进来之后,杨玉瑶上前挽着对方胳膊笑道:

    “没曾想您来的这么快,晚饭还没有吃吧?”

    几个女人在见到李适之之后,全都换了一副面孔,郭淑是敬重,武明堂是得体,韦妮儿是谦卑,杨绛是热情,杨玉瑶是放浪。

    好在李适之什么场面都见过,也没有觉得不自在,反倒是笑道:

    “三娘定是在背地里说我坏话了,我来的一路上,耳根子发烫,见到三娘,恍然大悟。”

    “左相快请入座,三娘怎会编排您呢?”郭淑上前请李适之坐下:

    “她只会说您的好。”

    没错,杨玉瑶和李适之,其实是政治合伙人,与李琩,那叫人生合伙人。

    两人的关系确实非常亲近,要不然李适之也不会任由对方挽着自己胳膊,成何体统啊?

    “左相还是为了那件事而来吧?”武明堂笑道:

    “隋王不在京,吴王便欺负我们这一家子妇人,您可要给我们评评理。”

    李适之哈哈一笑,道:

    “都是误会,我刚才已经训斥过他了,大家同根同种,有什么矛盾是解不开的呢?”

    武明堂笑了笑,看向其她人,意思是你们听见了吧?我刚才已经跟你们说了,只要结仇,就是解不开的,所以不要听李适之在这放屁。

    韦妮顿时蹙眉道:

    “我们可没有招惹他,郭主事这么一个老实人,却无端遭人殴打以至重伤,我们若无回报,恐怕别人会以为隋王宅就是这么好欺负,那么今后是不是还会有更多人欺负我们呢?我们是不是连安兴坊都不敢出去了呢?”

    “啧话不是这么说的,”李适之笑呵呵道:

    “牵扯的事情比较复杂,不能意气用事,你打我,我再还回去,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哟,您这话说的,”杨玉瑶撇嘴道:

    “别人欺负我,我就站那让人家欺负啊?那我还活什么人啊,干脆一头撞死算了。”

    李适之确实不习惯跟女人谈正事,因为她们会胡搅蛮缠,就比如眼下的杨玉瑶。

    我来的目的,是平息这件事,你倒好,叨叨叨说了一大堆,全都是火上浇油的,被打的又不是你的人,你那么激动干什么?

    “李祗的事情,我也都听说了,”李适之装作表情严肃,寄希望于这个几个女人也严肃一点,只见他正色道:

    “兴庆宫比武之后,隋王与十王宅的关系已经闹得很僵了,大家合不来,可以不打交道嘛,实无必要非要争个短长,亲王们不和,影响太大了,我现在是左相,我今天来可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偏袒李祗,我这是为了朝局,希望王妃诸位,好好思量一番。”

    武明堂当即笑道:“左相的朝局是左相的朝局,右相的朝局是右相的朝局,坐在什么位置上,就要考虑这个位置上的事。”

    说着,武明堂看向郭淑道:“十八郎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屁股决定脑袋!”郭淑和韦妮儿异口同声道。

    李适之顿时莞尔,这个形容倒是新鲜有趣。

    武明点头道:

    “对!言简意赅,就是这个意思,隋王宅眼下四面楚歌,想要我们难堪的,想要我们不舒坦的,大有人在,这种时候,我们面对的局面,与左相眼中的局面不一样,想法自然也就南辕北辙了。”

    李适之知道武明堂难缠,却不知道这么难缠,闻言诧异道:

    “夫人一口一个我们,让我有些听不明白了,你也要掺和进来吗?是你的意思,还是裴敦复的意思?”

    裴敦复的立场至关重要,因为我们要知道,京兆尹和洛阳尹,与一部尚书,也就是半步之差了。

    如果裴敦复选择站队李琩,形势更为波谲云诡。

    武明堂摇了摇头:“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是十八郎的表姐,为他着想,难道左相很意外吗?”

    李适之叹息一声:

    “眼下的朝廷,沉疴宿疾并不少,我初任宰相,有扫除积弊之心,既是为了圣人,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如今若是再起储君之争,势必拖累朝政,届时积重难返,隋王乐见否?”

    “张口仁义道德,闭口道德仁义,”武明堂语锋尖锐道:

    “左相别用这些大义来哄骗我们,隋王在考虑天下苍生之前,还是应该先考虑自身安危,救人先救己,谁也不会例外,兴庆宫比武之中,王妃已遭欺辱,他们合起伙来欺负人,没有这样的,隋王也是被逼无奈,左相知否?”

    此话一出,就连杨玉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很明显,李适之和武明堂谈论的话题,已经超出范畴了,而且两人多少有点针锋相对的意思。

    武明堂吧,就是这个性子,但是杨玉瑶很少见李适之像今天这样面色不善的。

    因为武明堂说的话太冲了,堂堂宰相,怎么能忍受的了?

    但是呢,能当在宰相的人,终究跟别人是不一样的,不是有句话是那么说的吗?官越大的人,越是平易近人。

    因为人家有肚量。

    李适之笑了笑,摇头道:“夫人能言巧辩,厉害厉害,这样吧,等隋王来了,我跟他谈。”

    “不必!这件事没得谈,”武明堂道。

    这话说出来,别说李适之惊讶了,郭淑都惊呆了,你怎么能代隋王做主呢?

    于是她赶忙插嘴道:“左相说的对,等我们阿郎回来再说吧。”

    她总得给李适之一个台阶下,毕竟武明堂已经将人家架上去了。

    其她人也是纷纷给武明堂使眼色,让她服个软,别让人家左相这么难堪,但是武明堂只当没有看见。

    李适之倒是洒然一笑:

    “看样子我今天是白跑一趟,既然如此,那就再说吧。”

    说罢,他也不顾郭淑和杨玉瑶的尽力挽留,笑呵呵的就这么走了。

    刚出隋王宅大门,李适之脸上的笑容倏然隐去,咬牙切齿,在心里骂了一顿武明堂,也就算是出气了。

    指望他真的跟一个女人计较,那也不可能。

    女人,是不会被他放在心上的,正如杨钊眼下与王苏苏关系亲密,他听说之后,一点感觉都没有。

    兰方院,

    此事的气氛颇为尴尬,大家嘴上没说,但脸上的表情几乎都在埋怨武明堂太过火了。

    人家是宰相,哪见过跟宰相这么斗嘴的?

    武明堂叹息一声,喃喃道:

    “我知道你们心里怪我,但是我希望你们明白,十八郎到了如今这个份上,自己人就是自己人,敌人就是敌人,要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李适之这类的,不是自己的人,就要当作敌人看待,不要怕得罪他,不得罪他,怎么换来李林甫的全力支持?如果怕得罪他,还争什么东宫之位?干脆求个外放,找一处地方,静静的等人家李亨继位之后的赐死诏书吧。”

    说罢,武明堂也起身走了。

    留下四个女人面面相觑

    “我怎么觉得,我好想比以前更威武了些?”

    李琦脑袋上的绷带已经全部去掉,伤疤正在愈合,他拿着铜镜照了照自己眼下的模样,觉得脸上这个“人”字疤,似乎还挺酷了。

    你还别说,确实挺酷,本来一个清秀的人儿,如今看上去,像个杀人不眨眼的狠人,让人望而生畏。

    也许伤疤与纹身一样,都能给人这种感觉吧。

    “亏你说的出来,”妻子武氏叹息道:

    “伤在哪不好,伤在了面上,你今后可要想开一些,别成了庆王那样的性子。”

    人这辈子在遭遇重大打击之后,很容易性情大变,甚至是扭曲,李琮就是如此,他是长子,废太子李瑛是老二,李亨是老三。

    如今老二当过太子,被废了,老三接班顶上了,他这个老大,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为啥?就是因为伤了容貌,不然以他生母的名位,那时候怎么也不该轮到老二李瑛做太子。

    “不会的,我怎么可能变成他那副样子,”李琦嬉皮笑脸道:

    “他又没有儿子,你争气点,给我生个儿子。”

    武氏一愣,埋怨道:“阿兄还在这里呢,口不择言。”

    “哈哈”李琦看向李琩道:

    “听说王忠嗣打了胜仗?”

    李琩点了点头:“长安传消息来了,王忠嗣大概会在七月份返京,至于会在长安滞留多久,说不准,我们要想办法让他早点走。”

    李琦点了点头:“确实,这个人长期驻留京师,对我们不利,太子有了王忠嗣在,胆子也会更大。”

    “若他返京,朔方之事,应交付何人为宜?”武氏突然问道。

    李琩想了想,道:

    “朔方未设行军长史,那么就应该是行军司马郭虚己,暂时主理帅府事宜,但是郭虚己在朔方本来就是使职,他的本职是驾部郎中,朔方无战事,他应该也是要回京的,如果这样,那就是郭子仪、郭英奇、浑释之、王思礼四部协作。”

    武氏闻言笑道:“那么王忠嗣在京师不会乱来的,也不会有针对阿兄的动作,因为留在朔方的是两郭一王,他敢乱来,朔方不稳。”

    “不会的,”李琩笑道:

    “我跟郭子仪的关系比较微妙,事实上,是疏远,这个人相当谨慎,想要获得他的支持,恐怕不容易。”

    武氏摇头道:

    “阿兄是当局者迷,而我是旁观者清,郭子仪将夫人接至灵武,看似是担心被阿兄牵累,实则不然,他是在给阿兄留一条后路,也是在布局做阿兄最后的倚仗,这个人非常聪明,让所有人都看错了,连我们都这么看他,那他便更是可以置身之外,从容布局,而实际上,人家早已以身入局。”

    李琦诧异道:“没有你说的这么复杂吧?你懂什么啊?是不是太闲了?脑子里胡思乱想。”

    李琩也觉得不太可能,郭子仪能有这样的心思?自己这个弟妹跟人家也不熟悉,过于崇拜了吧?

    你又不是穿越过来的,难道慧眼识英雄,看出郭子仪非池中之物?

    “你难道比我更了解他?”李琩诧异道。

    武氏摇了摇头:“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这般猜想,阿兄也是因为自认为了解郭子仪,所以会有那样的想法,但郭子仪究竟是怎么想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我只是觉得,他不会抛弃自己的女婿。”

    “正如你阿爷不会抛弃我?”李琦打趣道。

    武氏笑了笑,没有回答。

    其实没有回答,就等于回答了。

    郭子仪究竟是怎样的人,其实李琩也不知道,毕竟他们至今为止没有见过面,虽然郭淑总是说,她爹是个老实人,总是吃亏上当被人骗。

    李琩权当是听故事了。

    老实人能在历史上闯下那么大的名头?哪个老实人有这样的本事?

    父亲在女儿心里,也许会是这样的形象,但是在别人眼里,可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