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纠结之心
    徐县附近的东楚兵力在两万五千人左右。

    这几天的时间里,宋义借着刘邦受伤的缘由,利用令尹的身份开始收拢兵权。

    在楚国的官职体系里,上柱国是军事方面的高级长官。

    令尹则是楚国的最高官职,类似于他国的相邦,统领文武群臣,位在刘邦之上。

    在上柱国受伤的情况下,令尹接掌兵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人能在明面上说出反对的话。

    宋义一番操作下来,实际掌握的军力已超过了大半,那些从江东、东海郡等地征召的兵卒基本都落到了宋义手中。

    可还有万余人被刘邦紧抓不放。

    这些人基本都是刘邦从南边带回来的老兵,以及在丰沛、彭城等泗水郡城池征召的士卒,由曹参、樊哙等人统领,属于是刘邦的亲信部队,只要他不松手,宋义的命令也不太好使。

    刘邦这几日里就是在和宋义据理力争,甚至还说军中有很多越人蛮夷,除了自己外,不听别人的话,总之就是找各种借口不让宋义掌握全军。

    这就让宋义心中很不爽了。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你刘邦和唐国眉来眼去,颇有通敌的嫌疑,现在又紧握着兵力不交出来,换成谁都会感到疑心。

    他在派人送信前往广陵的同时,又对刘邦严加防范。

    刘邦对此也有所感知。

    这一夜天色刚暗,弯月悬于空中。

    刘邦就将陆贾召入帐中,与他进行商议。

    “这几日令尹表面上不说,可我看出他对我很不满。我问他糜干出使的事情,他含糊回答。又问他出兵偷袭唐国的事情,他避而不言,只说已经派了人前往广陵再向大王请示。然后让我好生休养,不要多加操心,今日白天的那场军议他甚至都不让人来知会我。”

    刘邦脸色阴沉道:“最可恶的是他又越过我,用询问军事的借口将曹参、周勃等人召去进行拉拢。陆生,你说这宋义是不是越来越过分了,真当我刘邦是任他揉搓的泥人不成!”

    说到最后,刘邦已是直呼宋义名号,声音里带着怒气。

    陆贾皱眉思索了片刻。

    他说道:“令尹之前对上柱国还算客气,就算欲收兵权也还留了面子。其态度变化,是从糜干出使唐营归来后才改变的,此事会不会是和唐王有关?”

    陆贾曾出使过唐营,见识过唐王和其一众臣子的手段,就连他自己都有些招架不住。

    那糜干是个没经历过多少场面的小年轻,去了唐营怕不是被人耍的团团转。

    刘邦听的脸色微变。

    被陆贾一提醒,他也反应过来了。

    宋义的态度转变就是从糜干出使唐营回来后开始的。

    在此之前,宋义还曾和他商量要是唐国被糜干所骗,有了结盟之意,他们该如何出兵偷袭才能拿下最好的战果。而等到糜干回来后,宋义是一点都不和刘邦说这种机密事情了。

    “莫非又是唐王在背后算计我?”

    刘邦额头上冒出冷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有了渑池之会上的遭遇,他对唐王是又爱又恨。

    现在陆贾一提,他越想越有可能。

    刘邦的脑海里浮现出唐王那张笑吟吟的脸来。

    他不由打了个寒颤,嘟囔道:“唐王啊唐王,没必要这样对我吧,我刘邦真是何德何能,劳你接连算计啊。”

    陆贾打量了刘邦一眼,心思微动,径直道:“上柱国,我看唐王是在想办法逼你投他,你可有想法?”

    陆贾的话很露骨。

    他是在刘邦北上时投到其帐中的谋士,并非投靠的楚怀王,故而陆贾效忠的对象为刘邦而非东楚,他只需要为刘邦出谋献策就够了。

    投唐。

    刘邦咽了口唾沫。

    唐王想让他投唐,这一点刘邦是清楚的,之前张敖和张良在分别时都对他提到过唐王的看重。

    刘邦很纠结。

    他一方面将家人亲眷留在丰沛,并找借口让吕泽率兵回去看护,相当于将家人交给唐国。

    而另一方面他又率兵撤回徐县,继续为东楚效力,这是因为楚怀王对他的信重。

    刘邦是游侠出身,少年时也仰慕“士为知己者死”之类的话。

    楚怀王一见面就拜刘邦为上柱国,封为武安侯,并亲自为他改名为“邦”,寓意为大楚安邦定国。

    这种待遇,让刘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主动去背叛楚怀王。

    否则他岂不就成了全天下人人唾弃的无义小人了。

    这也是刘邦一直处于纠结状态的原因。

    他咬牙道:“唐王的好意,我自然清楚。可大王对我也有恩德,我实在无法背叛啊。”

    陆贾皱了皱眉,还想再说,帐外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刘邦脸色一变,向帐门看去:“谁?”

    “上柱国,是我。”

    奚涓从外走进来。

    他先看了陆贾一眼,知道此人是刘邦的亲信,便道:“上柱国,营外有人来求见,说是唐王派来的使者。”

    唐王使者?

    刘邦愣了愣,接着看向陆贾,露出一脸苦笑。

    刚还在说唐王呢,结果人家就派人来了。

    “这唐王派使者前来做什么?”

    刘邦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见。

    陆贾道:“上柱国,不管唐王是什么意思,还是速速将使者请进来吧,若是被令尹知晓,那就麻烦了。”

    “对对对,陆生说的是,先把人叫进来再说。”

    刘邦受到提醒,忙看向奚涓:“你去带使者进来,别让人发现了,知道此事的人全都要叮嘱,不得乱言。”

    “唯。”

    奚涓应了一声,领命下去。

    没过多久,奚涓就领了一人入帐。

    “小人纪信,奉唐王之命前来拜见上柱国。”

    “唐使请起。”

    刘邦点了点头。

    等到纪信一起来,刘邦就看到他的脸上也留了一脸大胡子。

    他笑起来:“好相貌,汝之须髯可与吾相比矣。”

    纪信一怔,忙谦虚道:“上柱国过誉,信不敢与上柱国相比。”

    两句闲话下来,气氛变得轻松不少。

    刘邦这才问道:“不知唐王让使者前来,是有何事要与我说?”

    陆贾也眯着眼望来。

    纪信道:“大王之意,小人不知晓。小人此来只为送大王书信,还请上柱国观之。”

    说着,纪信已从怀中摸出一封密封好的信件。

    ……

    与此同时。

    在东楚军营的另一头。

    宋义正在帐中灯火下,夜读《春秋》,希望从古之经典里学到些好东西。

    突闻亲卫前来禀报,说糜干有急事求见。

    “这么晚了来找我作甚?”

    宋义正看到文姜与其兄私通的部分,正是兴致勃勃的时候,听闻有人来找,神色有些不愉。

    不过他转而想到糜干这两日的任务,说道:“让他进来吧。”

    片刻后,糜干走进来。

    宋义小心的将手中简牍卷好放下,这才道:“子干深夜前来见我,是有何事?”

    糜干神色兴奋道:“令尹,有人来见刘邦了!我之前借着哨探的名义,安排手下在营外道路进行监视,就在刚才见到有人前往刘邦所在的营垒求见,很快就被带了进去。依我之见,那人定是吴广派来私通刘邦的人!”

    “唐国使者?”

    宋义脸色一变。

    他豁然起身,低语道:“走,现在就去拜访上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