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流民
    赵氏所说的茶山,位于青玉宗的东南方向,刘小楼打算直接赶过去办理迁移,同时修书一封,拜托侯赢往乌龙山送信,请刘夫人和周七娘组织人手、预备钱粮,尽一切力量赶来相助。

    其实赵氏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人,但没有一千也有七八百人,这么多人总计一千六百里的长途迁徙,可不是一个简单活儿,如果按照每天五十里的行程测算,就得走一个月,吃穿就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又是夏季,马上要进入酷暑,还要防治各种病症,别到时候路上死了、跑了一大半,可就要心疼死了。

    去茶山迁徙百姓是要凭证的,刘小楼一个人过去,空口无凭,没人会听他的,如果强行迁徙,那边小沩山和元辰派冲突不断,说不定就有飞来横祸。

    所以赵氏给了刘小楼一份委托书,请三玄门出面,帮助清理茶山,包括茶山上的流民也一同清理,支付费用灵石一百块、白银三千两。

    银子肯定是没有的,但有了这个名义,刘小楼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告诉想要插手的各方:三玄门是收了钱的,所以这件事是要办好的,办不好是没办法向赵氏交代的。

    拿到了泗湖山庄的委托,刘小楼即刻启程南下。

    他孤身上路,没有拖累,行动十分迅捷,从洞庭南下五百余里,第二天午后便赶到了,又花了两个时辰,找到了茶山所在,先上山观瞧局面。

    赵氏的茶山是一片高低起伏不定的丘陵,要算山头的话,大概有十五、六个,在各处山头之间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平缓地带,建了许多简易的草房和木屋之类,一时间也说不清有多少人,总之比预想得要多。

    茶山这边一直有赵氏的管事在打理,刘小楼找到他后,向他出示了赵士汲的委托书。

    这位管事是赵氏族人,自然也姓赵,他向刘小楼道:“主家那边前两日便来信了,我这里没有任何问题,刘掌门说什么时候迁走,咱们就什么时候迁走。”

    刘小楼问:“多少人?算过么?”

    赵管事道:“老老小小合拢一块儿,一千二百六十多人,可不少。大热天的,还真得注意。我前一阵怕出疫,熬了许多解暑丸,还没来得及发下去,都给刘掌门吧。”

    赵家的解暑丸,自然是好东西,单就这一味药便可让刘小楼少操一半心,对这位赵管事很是感激,送上五块灵石。

    无论在哪里,灵石都是好东西,赵管事虽然出身大族,却非核心嫡系,五块灵石于他也是一笔不小的财货了。收了灵石,语气就更好了,不至于低三下四,却也低眉顺眼得多了。

    左右无事,赵管事便带着刘小楼一路去看流民的聚集地。

    这些流民是这三年来陆续逃亡过来的,分作五个地方聚集,多则数百、少则数十不等,一直帮着赵氏干活,种植茶树、采摘茶叶,以此混个温饱。

    “说实话,还是很想留下他们的,最初的时候,在下也是按照这个打算预备的,按照他们逃过来的时日,分成五个村落,但宗门一直没有同意,真是万分遗憾。”

    “这次说是笔架山庄要转过来两个村子,应该可以填补吧?”

    “昨日薛家来人了,跟我商议此事,两个村子有六百多人,只有现在的一半,不过胜在踏实,都是咱们青玉宗的人,不会有别的心思。说起来,如果真的把元辰派的这些人留在这里,我还得担心两派议和之后,这些流民跑回去,所以给刘掌门也没错,乌龙山那么远,他们想跑都难。”

    刘小楼转了一圈,感觉这些流民的状况还算不错,衣裳虽然破旧不堪,但精气神都还在,不是那种饿得走不了路的状态,说明赵氏还是善待他们的。也难怪,治下百姓本就是宗门或者世家的重要底蕴,要么收拢过来善待,要么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直接清除。

    回到赵管事的住处,赵管事设宴款待,刘小楼见他的酒不太灵光,便取了神雾山的桂花酿出来,两人对坐畅饮。

    刘小楼是苦哈哈出身,面对赵管事这么一个炼气中期的小管事,丝毫没有高修的自矜和摆谱,划拳输了该喝照样喝,喝到后面该耍赖照样耍赖,被赵管事抓了现行,该罚照样罚,喝到兴致高处,赵管事直接上去捏着刘小楼鼻子灌酒,刘小楼也没什么不快,灌下去后接着再来。

    赵管事十分心折,其间便道:“若是不急,刘掌门可以多留些时日。”

    刘小楼笑道:“正要多叨扰些时日的,我的人正在往这边赶,得在你这里盘桓不少时候。”

    赵管事道:“在下的意思,是请刘掌门多关注小沩山和元辰山。”

    刘小楼眨了眨眼睛:“赵老弟何意?”

    赵管事道:“我得了消息,前两天,小沩山和元辰山又起冲突,在方亭打了起来。”

    “所以”

    “所以,可能会又有一批流民逃亡过来。”

    “逃亡?”

    “逃亡。”

    “我没来过这边,但我听说,元辰派的地盘和咱们青玉宗的地盘之间,隔着小沩山。”

    “对。”

    “这些流民如果避战逃亡,他们会怎么走?从北边绕过来?还是从南边绕过来?我到时候该去哪边引导流民?还请赵老弟教我。”

    “刘掌门客气了,呵呵。不需刘掌门前往引导,他们自己会过来。”

    事实上,没用刘小楼等太久,次日一早,就有元辰派的流民逃亡过来了。

    赵管事招呼着刘小楼一起来到茶山的山口,这里已经等了数十人,男女老少背着包袱、挑着担子,或蹲或站等候在这里,一个个愁眉苦脸、胆战心惊。

    打头的是两个小沩山的修士,见了赵管事,为首的便道:“人带来了,要不要?”

    赵管事回复:“要!还是老规矩?”

    对方点头:“老规矩。四十六个人,五块灵石、四百六十两银子。”

    赵管事道:“你们这回带来的人,幼童多了些,算四块灵石、四百两银子。”

    对方不答应:“说好的不分老弱妇孺,怎么还变了?”

    双方拉扯了几个回合,最终以五块灵石、四百两银子的价格成交,刘小楼抢先一步把灵石和银子付了,让赵管事把流民带进茶山安置。

    因为刘小楼尚未离开茶山,所以这些流民依旧算作请他迁移的流民,费用继续由赵氏支付,而支付的费用去了哪里,刘小楼就不管了。

    他巴不得赵管事多给他“逃亡”来几批流民,这个时候当然不会计较灵石和银子。

    又过了一天,刘夫人、谭老爷子、谭三掌、谭七掌、谭八掌等人都赶来了,还带来了二十多名管家和帮手,尤其是谭家,他们有过五百里长途迁徙的经历,庄中几位管事大仆都有丰富经验,过来之后立刻就开始筹备起来。

    刘夫人掌总,和周七娘、谭老爷子商定的路线是先向北走五百里,至洞庭湖后再乘船,沿江而上,走水路到乌龙山,如此一来,可以减少近千里陆路,总计不超过十五天,补给也相对容易得多。

    他们预设每一批走三百人,两天一个批次,由谭家护送向北,周七娘和周瞳则在洞庭湖那边接应,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些流民送往乌龙山安置。

    至此,刘小楼便成了抄手掌柜,一切交由刘夫人和赵管事去谈,他自己闲来无事,就在附近打转,观察流民逃亡的路线。

    很快,他就摸清了流民逃亡的路线,元辰派的百姓,通常是通过小沩山的地盘,向西流转,而小沩山的百姓,则通过元辰派的地盘,向东流转。

    西边接收元辰派流民的,主要是青玉宗,而东边接收小沩山流民的,则是委羽宗。

    确认之后,刘小楼动起了心思,准备去委羽宗那边转转。

    但绕行东边委羽宗那头后,却发现那边主事的都是陌生人,并非沈氏,而是姓曹,属于委羽宗另一大姓,自己一时还攀不上话,对那边的流民无能为力,只得又围着这片地方转圈。

    直到他忽然打听到一个确切消息,于是赶往方亭。

    听说在方亭那边,两派有一场金丹长老之间约好了的斗法——生死相斗。这种生死相斗是极为难得的观摩机会,刘小楼正处于为结丹做准备的修行阶段,自然经不起这种诱惑,当下赶了过去。